[實用新型]充電器電路及其PWM控制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21243.1 | 申請日: | 2006-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69528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31 |
| 發明(設計)人: | 呂述莊;彭弢 | 申請(專利權)人: | BCD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7/10 | 分類號: | H02J7/10;H02M3/28;H02M3/335;H02M1/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張政權 |
| 地址: | 英屬開曼*** | 國省代碼: | 開曼群島;KY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充電器 電路 及其 pwm 控制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脈寬調制領域,尤其是低功率的脈寬調制控制方案,更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充電器電路及其PWM控制器。
背景技術
目前,手機和數碼相機充電器大多數采用開關電源電路,這些低功率電源的方案可以這樣來分類:第一類,變壓器原邊電路采用RCC分立器件形成自激控制或PWM控制器形成的他激控制。第二類,變壓器次邊采用雙運放電路實現恒流,電壓基準電路實現恒壓,或采用電壓基準電路實現恒壓和三極管實現恒流。第三類,ASIC方案,即省去光耦及副邊恒壓恒流控制器,只采用原邊的專用集成電路就能實現對輸出電壓的恒壓恒流控制。但第一類方案雖然簡單,但缺點也是明顯的,主要有:器件離散性大、效率低、無短路功能、產能低等,故而逐漸被淘汰。ASIC方案略簡單,但只有極少制造商有技術能力,由于無嚴格的電壓電流控制環路,故系統的紋波和噪音性都比較差,成本也較高,故仍然不能滿足高端客戶的需要。第二類方案是被最廣泛應用的,系統性能能夠滿足多數高性能充電器方案的恒壓恒流要求,環境溫度的變化對系統的性能無明顯的影響,但系統成本高,電路板面積大,一些客戶望而卻步。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需要一種效率高、短路特性好、系統輸出紋波低的高性能方案,且系統成本較低從而克服上述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效率高、短路特性好、系統輸出紋波低的高性能充電器電路,且系統成本較低。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種PWM控制器,該PWM控制器的短路模式電路的輸入端同時連接電源輸入端和輸出驅動電路的輸出腳;該PWM控制器的振蕩器的溫度補償電路中采用負溫度系數的中值多晶電阻和正溫度系數的阱電阻。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所述PWM控制器包括:啟動電路,所述啟動電路與電源輸入端連接,啟動電路決定了該電源輸入端在啟動瞬時的門檻工作電壓和正常工作時的最低工作電壓;振蕩器,用于產生固定頻率的方波信號;其輸出端連接到PWM邏輯電路,用于產生固定頻率的電流源采用正溫度和負溫度補償電路;電流限制比較器,其中一輸入端連接電流采樣輸入端,響應輸出驅動電路的電流采樣信號,實現電流環路反饋,所述電流限制比較器還響應電源輸入端的電壓變化,實現電壓環路反饋;電流反饋信號和電壓反饋信號將通過電流限制比較器以誤差信號的形式施加到PWM邏輯電路;PWM邏輯電路,連接到振蕩器用于響應振蕩器的輸出方波信號,還連接到電流限制比較器接收電流限制比較器的誤差信號,決定輸出驅動脈沖的占空比,所述邏輯電路還響應短路模式電路的輸入信號,并周期性關斷輸出信號,來保護系統;短路模式電路,一輸入端連接電源輸入端,另一輸入端連接到輸出驅動電路的輸出腳,正常工作時輸出驅動電路104的輸出腳電壓較高,電源輸入端電壓較低;當短路和輕載時輸出驅動電路的輸出腳電壓較低,電源輸入端電壓較高,短路模式電路使所述PWM控制器進入短路保護模式;輸出驅動電路,其輸入端與PWM邏輯電路相連,輸出連接到短路模式電路和電流限制比較器,輸出驅動電路產生PWM脈沖信號,經由PWM控制器內部的功率器件連接并驅動PWM控制器外部的功率晶體管。
較佳的,所述PWM控制器內部的功率器件是內置功率晶體管。
較佳的,將所述功率晶體管和PWM控制器集成在一個TO-94封裝內。
較佳的,所述啟動電路是不包含穩壓二極管的啟動電路。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充電器電路,包括一PWM控制器和一通過變壓器與所述PWM控制器耦合的恒壓恒流控制電路,所述PWM控制器的短路模式電路的輸入端同時連接電源輸入端和輸出驅動電路的輸出腳;所述PWM控制器的振蕩器的溫度補償電路中采用負溫度系數的中值多晶電阻和正溫度系數的阱電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BCD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未經BCD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2124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