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采用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包復的低溫液體容器絕熱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048082.8 | 申請日: | 2006-1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68492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31 | 
| 發明(設計)人: | 魯雪生;顧安忠;陳煜;林文勝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7C1/12 | 分類號: | F17C1/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達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周文娟 | 
| 地址: | 200240***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采用 多層 絕熱材料 組合 單元 低溫 液體 容器 絕熱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低溫液體容器絕熱結構,特別是一種采用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包復的低溫液體容器絕熱結構,屬于低溫絕熱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低溫液化氣體常簡稱為低溫液體,由于低溫液體的溫度遠低于環境溫度,所以汽化所造成的損失很大,溫度越低的流體保存越困難。為了更有效地減少低溫液體在儲運過程中的汽化損失,要求儲運設備具有盡可能好的絕熱性能。
已有技術中,低溫液體容器為雙層,內外容器之間為高真空絕熱空間,內部設置了由反射屏和間隔層交替疊放的多層絕熱結構。傳統的多層絕熱結構是將反射屏材料與間隔材料切成適當的寬度,經處理后合在一起,同時卷繞到內容器的外表,直至達到所需要的層數。然后抽出絕熱空間內的氣體,使之處于高真空狀態。于是最大限度地把對流換熱和輻射傳熱減少到非常低的程度。高真空多層絕熱占用空間體積小,重量輕,絕熱效率高,最低熱導率可達1×10-6W/m·k。反射屏通常采用鋁箔或鍍鋁滌綸薄膜,可以阻擋熱射線的透過。間隔材料的作用是將反射材料隔開,避免反射材料之間相互接觸造成熱流短路,通常采用纖維紙(或布)類的材料。
由于一般的容器要纏繞40層以上,間隔材料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越長,吸附的水蒸氣數量就多,使絕熱空間很難保持高真空;鋁箔和間隔材料強度差,在纏繞時拉力不均勻,很容易扯斷,進一步增加了纏繞時間;纏繞時由于拉力的作用,容易纏繞過緊,使抽氣阻力增大。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已有技術的不足和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包復結構,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包括:多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固定網套,連接扣。其中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包含多層交替疊放的間隔層和反射屏,間隔層通常采用纖維紙(或布)類材料,反射屏采用鋁箔或鍍鋁滌綸薄膜。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的尺寸是根據低溫容器的大小來決定的。
第一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覆蓋在內容器的外表面,兩端自然下垂交疊。與第一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大小相同的網套覆蓋在其外表面,下垂的兩端交疊,用固定鉤將兩端的網套鉤住,起到固定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的作用。第二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覆蓋在第一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網套的外表面,其交疊部分與第一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的交疊部分之間的間距根據需要覆蓋的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的層數確定。與第二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大小相同的網套覆蓋在其外表面,兩端自然下垂交疊,用固定鉤將兩端的網套鉤住。后續各層的結構與第一層和第二層的結構相同,各層交疊部分等間隔布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結構簡單、安裝時間短、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強度高。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包復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包復結構交疊部分示意圖。
圖中1是內容器,2是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3是網套,4是固定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4~6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固定網套3,連接扣4。其中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分別由5~10層左右的交替疊放的間隔層和反射屏組成,間隔層采用纖維紙或布類材料,反射屏采用鋁箔或鍍鋁滌綸薄膜。第一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覆蓋在內容器1的外表面,兩端自然下垂交疊。與第一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大小相同的網套3覆蓋在其外表面,下垂的兩端交疊,用固定鉤4將兩端的網套3鉤住,起到固定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的作用。第二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覆蓋在第一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網套3的外表面,其交疊部分與第一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的交疊部分之間的間距根據需要覆蓋的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的層數確定。與第二層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大小相同的網套3覆蓋在其外表面,兩端自然下垂交疊,用固定鉤4將兩端的網套鉤住。后續各層的結構與第一層和第二層的結構相同,各層交疊部分等間隔布置。對于直徑較大的容器,端部覆蓋多層圓形的或扇形的多層絕熱材料組合單元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04808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旋轉型鑄鋼搖把支架
 - 下一篇:改進的機床精密平口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