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光學板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610201114.8 | 申請日: | 2006-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91866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6-04 |
| 發(fā)明(設計)人: | 許東明;章紹漢 | 申請(專利權)人: | 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00 | 分類號: | G02B6/00;G02B1/00;G02F1/133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09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學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用的光學板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復合式光學板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裝置被廣泛應用于個人數(shù)位助理、筆記型電腦、數(shù)字相機、移動電話、液晶電視等電子產(chǎn)品中。但由于液晶顯示裝置本身不能發(fā)光,因此其需要借助背光模組才能產(chǎn)生顯示功能。
請參見圖1,一種采用現(xiàn)有技術的光學板的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該背光模組10包括反射板11與依次設置在反射板11的上方的多個光源12、擴散板13及棱鏡片14。其中,擴散板13內(nèi)一般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該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作為擴散粒子用于使光線發(fā)生擴散。棱鏡片14具有V形微棱鏡結構,用于提高背光模組特定視角范圍內(nèi)的亮度。使用時,由多個光源12產(chǎn)生的光線進入擴散板13被均勻擴散后,其繼續(xù)進入棱鏡片14,在棱鏡片14的V形微棱鏡結構的作用下使出射光線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聚集作用,以提高背光模組在特定視角范圍內(nèi)的亮度。
然而,現(xiàn)有技術中擴散板13與棱鏡片14是分別制備的,這使得擴散板13與棱鏡片14之間相互獨立,使用時,盡管擴散板13與棱鏡片14可緊密接觸,但其間仍會有細微的空氣阻隔層存在;當光線在擴散板13與棱鏡片14之間進行傳播而通過該空氣阻隔層時,光線容易在空氣阻隔層與擴散板13及棱鏡片14之間的界面發(fā)生界面反射等作用,使光能量消耗與損失增大,從而降低光線的利用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提高光線利用率的光學板及其制備方法。
發(fā)明內(nèi)容
以下將以實施例說明一種可提高光線利用率的光學板及其制備方法。
一種光學板,其包括一體成型的增光層與擴散層,其中,該增光層具有一個入光面,一個與該入光面相對的出光面,及位于該出光面的多個緊密排布的條狀凸起,相鄰兩條狀凸起形成一凹部,其中至少部分條狀凸起的頂部或凹部為圓弧狀;該擴散層位于該增光層的入光面?zhèn)龋浒该鳂渲c分散于該透明樹脂內(nèi)的擴散粒子。
一種光學板的制備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加熱第一透明樹脂材料以形成熔融的增光層材料,加熱混合有擴散粒子的第二透明樹脂材料以形成熔融的擴散層材料;將該熔融的增光層材料注入雙色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腔中以形成增光層,該雙色成型模具包括一母模與至少一公模,該母模具有至少一與該公模相配的成型槽,該成型槽的槽壁具有多個緊密排布的條狀凸起,相鄰兩條狀凸起形成一凹部,其中至少部分條狀凸起的凹部或頂部為圓弧狀,該公模與成型槽與相配合形成該第一成型腔;后退該公模,使形成有增光層的成型槽與該公模相配合形成第二成型腔;將熔融的擴散層材料注入該第二成型腔中,于增光層表面形成擴散層;及退模取出光學板。
一種光學板的制備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加熱第一透明樹脂材料以形成熔融的增光層材料,加熱混合有擴散粒子的第二透明樹脂材料以形成熔融的擴散層材料;將該熔融的擴散層材料注入雙色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腔中以形成擴散層,該雙色成型模具包括一母模與至少一公模,該母模具有至少一與該公模相配的成型槽,該公模的成型面上具有多個緊密排布的條狀凸起,相鄰兩條狀凸起形成一凹部,其中至少部分條狀凸起的凹部或頂部為圓弧狀,該公模與成型槽與相配合形成該第一成型腔;后退該公模,使形成有擴散層的成型槽與該公模相配合形成第二成型腔;將熔融的增光層材料注入該第二成型腔中,于擴散層表面形成增光層;及退模取出光學板。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所述光學板包括一體成型的增光層與擴散層,其在使用時,光線被擴散層擴散均勻后便直接進入增光層,然后在條狀凸起的作用下光線發(fā)生聚集;如此,光線從入射光學板至出射,其間無需再經(jīng)過空氣層,從而讓光線發(fā)生界面損耗的界面數(shù)量減少,因此易于使光線能量消耗與損失降低。因此上述光學板具有易于提高光線利用率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采用現(xiàn)有技術的光學板的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一的光學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光學板沿線III-III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二的光學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三的光學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光源與燈箱沿四個不同方向的光強-視角關系圖。
圖7是采用圖2所示光學板的背光模組沿四個不同方向的光強-視角關系圖。
圖8是采用圖2所示光學板的背光模組與采用本發(fā)明其它實施例的光學板的背光模組的沿水平方向的光強-視角關系對比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20111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