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廣適性高產、抗逆大豆品種的選育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610163276.7 | 申請日: | 2006-1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0413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6-25 |
| 發明(設計)人: | 李艷華;潘相文;王國棟;梁桂榮;蘭志華;智小明;張士春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A01H1/04 |
| 代理公司: | 長春科宇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楊恕平 |
| 地址: | 150040黑龍江***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廣適性 高產 大豆 品種 選育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生產技術領域。是一種廣適性高產、抗逆大豆新品種的選育方法。
技術背景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積極發展大豆生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大豆生產上卻存在著單產產量低、品種適應區域狹窄、抗病抗逆性差等問題,致使推廣品種壽命很短,非常不利于大豆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培育廣適性高產、抗逆大豆新品種,是當前育種上重要的研究課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研究人員在育種技術上采用了物理化學誘變技術創造大豆新種質,遠緣雜交技術拓寬大豆的遺傳基礎,以及新品系的生態適應性鑒定等,雖然創造了個別性狀優良的育種材料或品系,但很少注重已有大豆資源的挖掘、鑒定及利用,育成品種不能兼顧適應性強、豐產性佳、抗病抗逆性好等多個優異性狀。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拓寬大豆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大豆資源光敏性、抗逆性、豐產性等性狀的鑒定和評價,選擇出綜合性狀優良且優勢互補的親本材料,通過有性雜交和輪回選擇的辦法促進多個優異性狀基因的聚合和累加,形成了有利于培育廣適性高產、抗逆大豆新品種的育種程序。
本發明的關鍵首先是光(溫)不敏感和豐產性大豆材料的鑒定,然后通過有性雜交或回交的方式聚合多個優異性狀,最后采用系譜法、一粒傳法和輪回選擇對雜交后代或群體進行適應性、豐產性、抗病性、抗逆性等的定向選擇,優選出廣適性高產、抗逆大豆新品系。
發明內容
本發明從以上技術背景出發,針對大豆生產的特點和大豆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的進行了大豆廣適應、豐產性、抗病性、抗逆性親本篩選、雜交方法、雜交后代選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實現了大豆廣適性、豐產性、抗病、抗逆等多個優異性狀的聚合及累加,提出了廣適性高產、抗逆大豆新品種選育技術,育成了多個大豆新品系,并審定命名了一個大豆新品種-東生1號。主要育種程序如下:
a.親本選配
以現有大豆資源為基礎,在開花期與結實期進行光(溫)敏感性鑒定,篩選出特異的光(溫)不敏感材料,作為大豆廣適性的供體親本;通過產量比較試驗確定出綜合性狀優良的豐產材料,作為大豆產量提高的供體親本;根據大豆抗旱、耐低磷等抗逆特性的鑒定,確定出大豆抗逆強的供體親本;鑒于田間和室內接種不同大豆材料的抗病性表現,評選出對大豆主要病害有明顯抗性的供體親本;東生1號則是以廣適性大豆合豐25中系選出的高產株系為母本,以抗病、抗逆品系北87-19為父本,經過選育而成;
b.優異性狀的雜交、聚合
通過單交、復交、三交以及回交等技術手段,創建雜交群體,促進優異性狀基因的交流、聚合和累積,為廣適性高產、抗逆大豆新品系提供篩選基礎;
c.雜交后代群體的選育
在群體內采用系譜法、一粒傳法和輪回選擇對雜交后代或群體進行適應性、豐產性、抗病性、抗逆性等的定向選擇。早期世代主要進行豐產性、抗病性、株型、莖稈強度等方面的選擇;晚期世代則針對適應性、抗逆性等性狀的表現進行選擇;最后選育出綜合性狀優良大豆新品系。
d.審定品種東生1號介紹
(1)品種特征、特性:亞有限結夾習性,上、下著莢均勻,葉片長葉,上部尖,分布錯落有序,稀植時有1-2個水平分枝,頂莢豐滿;幼苗拱土能力強,根系發達,莖桿強度中等,株高70cm左右,紫花,灰毛、長葉、莢成熟時呈黃色;三、四粒莢多,莢密,籽粒圓形,種皮黃色,有光澤,臍無色,百粒重20克左右;蛋白質含量41.30%,脂肪含量19.97%(兩年平均),中抗灰斑病;抗倒狀,耐旱、澇,適應性強;屬中熟品種,生育日數114天左右,需≥10℃活動積溫為2360℃左右;適于黑龍江省松嫩平原中部溫涼半濕潤區的土壤上種植;
(2)增產效果:2000年-2001年區域試驗平均公頃產量(2016.1)公斤,較對照品種(北豐9號)增產(11.4%);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公頃產量(2613.0)公斤,較對照品種(北豐9號)增產(13.9%)。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16327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