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濕法煙氣脫硫吸收塔無效
| 申請號: | 200610147981.8 | 申請日: | 2006-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3869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12 |
| 發明(設計)人: | 劉東初;羅傳奎;李建平;溫鵬飛;張健丁;劉上光;楊敏;曲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融新能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劉東初;羅傳奎;李建平;溫鵬飛;張健丁;劉上光;楊敏;曲云 |
| 主分類號: | B01D53/78 | 分類號: | B01D53/78;B01D53/50;B01D53/8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函 |
| 地址: | 200122上海市浦***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濕法 煙氣 脫硫 吸收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濕法煙氣脫硫工藝的吸收塔。
背景技術
酸沉降和SO2污染一直是國際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關心的重大環境問題。我國既是能源生產大國,也是能源消費大國,在電能生產中將會產生大量的SO2隨煙氣排入大氣,酸沉降和SO2污染已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目前治理酸沉降和SO2污染已成為我國治理環境的重點。
大氣中的SO2與降水結合形成酸雨,會嚴重危害居民健康,腐蝕建筑材料,破壞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削減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控制大氣二氧化硫污染、保護大氣環境質量,是目前及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課題之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術頗多,諸如改善能源結構、采用清潔燃料等,其中,煙氣脫硫是有效削減SO2排放量不可替代的技術。煙氣脫硫的方法很多,根據物理及化學的基本原理,大體上可分為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三種。吸收法是凈化煙氣中SO2的最重要的、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吸收法通常是指應用液體吸收凈化煙氣中的SO2,因此吸收法煙氣脫硫也稱為濕法煙氣脫硫。
濕法煙氣脫硫的優點是脫硫效率高,一般可達95%以上;煙氣處理量大,可與大型鍋爐單元匹配;對煤種的適應性好,煙氣脫硫的過程在鍋爐尾部煙道以后,是獨立的工作,不會干擾鍋爐的燃燒,不會對鍋爐機組的熱效率、利用率產生任何影響。目前常見的濕法煙氣脫硫技術是:采用以石灰石或石灰為吸收劑,最終產物為石膏的石灰石---石膏法。
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簡介:
該工藝主要是采用廉價易得的石灰石作為脫硫吸收劑,石灰石經破碎磨細成粉狀,與水混合攪拌制成吸收漿液,由泵打入吸收塔的石灰石漿液在吸收塔漿液池的結晶區中溶解,通過循環泵將漿液池中的吸收漿液送至噴淋層。煙氣通過煙氣入口進入吸收塔,從噴淋層噴出的吸收漿液與煙氣接觸混合,煙氣中的二氧化硫與漿液中的碳酸鈣進行化學反應被吸收脫除,脫硫后凈煙氣由裝設于吸收塔上部的除霧器除去霧滴后經煙囪排入大氣。吸收漿液與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反應后收集到吸收塔漿液池的氧化區中,在這里脫硫反應生成的反應產物經氧化空氣強制氧化生成硫酸鈣,硫酸鈣在結晶區中結晶析出和長大,最終產物為石膏。
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常用的圓柱體吸收塔簡介:
吸收塔是濕法煙氣脫硫主要設備之一,目前應用較多的是橫斷面為圓形的噴淋空塔,如圖1所示,漿液池9與噴淋區4設計成一整體,煙氣從吸收塔中下部的煙氣進口10進入吸收塔,在進口10上方的區域為噴淋區4,噴淋層3上方為二級串聯的除霧器2,脫硫除霧后的凈煙氣從塔頂的煙氣出口1排出吸收塔;吸收塔的下部為漿液池9,漿液池9既是塔體基礎,也是收集下落漿液的容器,漿液池9的上部分為氧化區,下部分為結晶區。漿液池9的上面是冷卻區5。塔體底部設有漿液循環泵6、氧化空氣管7和攪拌器8。噴淋管11布置在塔內。現有的圓形吸收塔采用的結構材料為碳鋼,內襯防腐材料。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現有的圓形吸收塔由于將除霧區、吸收區、氧化區、結晶區從上到下合并在一個圓柱體塔體內,因此塔體較高、鋼材耗量大、制造成本高、循環噴淋泵能耗大、脫硫效率受氣流分布不均勻影響大。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與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濕法煙氣脫硫吸收塔,其不僅能節省制造成本,且具有高可靠性、穩定性及優良的氣流均布特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濕法煙氣脫硫吸收塔,從上到下包括除霧區、噴淋區、漿液池,所述的漿液池包括氧化區和結晶區,所述的噴淋區包括噴淋層和噴淋主管道,該吸收塔的塔體結構為方形。
所述的吸收塔材料采用混凝土和/或碳鋼材料,即可以采用全混凝土材料,也可以采用全碳鋼材料,或者是混凝土加碳鋼材料的組合。
所述吸收塔的噴淋主管道設于塔體外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融新能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劉東初;羅傳奎;李建平;溫鵬飛;張健丁;劉上光;楊敏;曲云,未經上海融新能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劉東初;羅傳奎;李建平;溫鵬飛;張健丁;劉上光;楊敏;曲云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14798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汽車縱梁的強化方法
- 下一篇:用戶詞庫管理系統和管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