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構建節能型三聚氰胺生產線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610147143.0 | 申請日: | 2006-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72969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5-07 | 
| 發明(設計)人: | 呂桐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呂桐華 | 
| 主分類號: | C07D251/60 | 分類號: | C07D251/6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71411山東省泰安市***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構建 節能型 三聚 生產線 方法 | ||
1、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熱化生產
2、現有技術部分:
(1)三聚氰胺簡介:
[名稱]商品名:三聚氰胺
英文名:Melamine
學名:三胺三嗪
[性狀]:白色單斜結晶或白色粉末
[分子式]C3N6H6
[分子量]126.13
[生成機理]反應物:尿素,分子式CO(NH2)2,反應生成吸熱1737KJ/公斤尿素。
反應溫度:390±5℃
反應壓力:工藝壓力
反應過程流化載體:氨,分子式NH3,定壓比熱容40KJ/千摩(爾)·℃(下文中簡稱流化載體)
反應方程式:6CO(NH2)2=C3N6H6+3CO2+6NH3
[生成比率]反應物∶生成物=2.86
[基本用途]主要用于紡織、木材、塑料、涂料、造紙、皮革、電氣等行業。
(2)能耗現狀:
在三聚氰胺生產中主要消耗電能和熱能(煤、蒸汽)。電能由外部電網供給,熱能由內部供熱裝置提供。
當前,國內的三聚氰胺生產工藝主要有兩種。一是“傳統工藝”,二是“改良工藝”。
“傳統工藝”起步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該工藝分粗、精制兩道工序生產,有副產物外排。
“改良工藝”起步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是對“傳統工藝”的革新和發展,達到了一道工序出成品生產,且配有副產物處理還原系統,基本實現了副產物再生原料的循環式生產。
就能耗而言,兩種生產工藝耗由熔鹽加熱爐供給的“尿素化學反應熱”和“流化載體二級加熱”(150℃~385℃)基本相同;耗“電”和由蒸汽供給的“物料物理熱”、“低溫輔助熱”則不盡相同,現以較具代表性的“山東海化魁星化工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年產三聚氰胺3.8萬噸,其中“傳統工藝”裝置1.5萬噸,“改良工藝”裝置2.3萬噸。兩種生產工藝的噸產品平均能耗狀況見“表1”和“圖1”。
3、發明的目的:提高能源利用率。
4、發明的技術方案:以熱效率≥89%,配有脫硫裝置的高性能鍋爐取代原供熱裝置。以高勢能蒸汽取代熔鹽作尿素化學反應和流化載體的加熱介質。以現有技術噸三聚氰胺能耗等價熱值12306×104KJ為輸入原煤基準,可得到壓力≥10Mpa,溫度≥560℃的蒸汽31.05噸。利用蒸汽勢能,在設定的自動控溫(標記)、控壓(標記)的狀態下進行四次做功,并利用熱差、壓差發電,一次功后蒸汽經穩壓段進入發電機,發電后經抽汽加壓繼續做功……,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滿足自給后外銷能源。形成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明技術的能耗狀況見“表2”和“圖2”。
5、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積極效果:(1)以同等能耗費用,通過綜合循環利用熱能,在滿足自給后外銷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率。(2)集中脫硫后供熱,淘汰落后的高污染供熱裝置,有益于環境保護和持續發展。(3)實現生產線溫度自動化控制,有助于提高生產水平。
6、實現發明的最好方式:以生產工藝參數為依據,確定自動控溫、控壓的設定值。以自動控溫控壓調節做功蒸汽和富余蒸汽的流量。實現能流系統穩定協調,奠定堅實的生產基礎。
注:1、參考書目:(1)中國電力出版社《小型熱電站實用設計手冊》。(2)前蘇聯《鍋爐機組熱力計算標準方法》。(3)《企業職工培訓教材》和生產工藝參數、實際數據等。
2、圖面說明:圖1:“現有技術——三聚氰胺生產線噸產品能流圖”
圖中箭頭所指為能流方向。
圖2:“發明技術——三聚氰胺生產線噸產品能流圖”
圖中實線箭頭所指為蒸汽做功方向,虛線箭頭所指為富余蒸汽通道。“”標記為自動控溫裝置。“”標記為自動控壓裝置。
(說明書續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呂桐華,未經呂桐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14714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