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隨身碟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610141410.3 | 申請日: | 2006-09-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54432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4-02 |
| 發明(設計)人: | 吉智勇;邱坤進;吳志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11C5/00 | 分類號: | G11C5/00;G11C7/16;H05K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永武 |
| 地址: | 臺灣省臺北市***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隨身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一種儲存裝置,特別是有關一種隨身碟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快閃存儲器制造技術的突飛猛進,大容量的快閃存儲器被大量的應用在儲存裝置中。尤其現在市面上的隨身碟或拇指碟之類的產品,運用大容量的快閃存儲器,使儲存裝置的體積縮小到拇指般大小。
現今隨身碟最常以通用總線(USB)作為其接口。隨身碟的殼體通常會包含一個外蓋,罩住″不使用時″的通用總線連接器,作為防塵之用。
然而,當隨身碟使用時(例如將其通用總線連接器插入電腦的連接器內),其外蓋便放置于電腦附近。因為隨身碟的外蓋體積較小,有容易遺失之虞。一但隨身碟的外蓋遺失,通用總線連接器就失去防塵的功能。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隨身碟,以便于使用者操作。
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種隨身碟裝置。一殼體具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一儲存本體具有一連接器及一對位置限制結構。儲存本體設置于殼體內,并相對于所述殼體移動,使連接器借助第一開口伸出于殼體外或隱藏于殼體內。一對致動臂,設置于殼體內而能相對擺動。當儲存本體隱藏于殼體內時,所述致動臂阻擋所述位置限制結構。一致動結構的部分借助第二開口外露于殼體外,致動結構軸接于所述致動臂,并可受力滑動以帶動所述致動臂相對擺動,進而釋放所述位置限制結構。彈性元件連接致動結構及儲存本體,于所述位置限制結構釋放時,彈性元件推動儲存本體,使所述連接器借助所述第一開口伸出于所述殼體,所述致動臂則回復原位以阻擋位置限制結構。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彈性元件可為彈簧,連接器伸出于殼體外時,致動結構可受力帶動所述致動臂相對擺動以釋放所述位置限制結構,進而使連接器可受力壓回彈簧以隱藏于殼體,所述致動臂則回復原位以阻擋所述位置限制結構。
本發明的效果:
應用本發明的隨身碟裝置,可方便地借助單一按鈕控制其連接器伸出于殼體外或隱藏于殼體內,且可連接器的防塵功能。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點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面將結合所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裝置(儲存本體隱藏于殼體內)的俯視圖;
圖2所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裝置(儲存本體伸出殼體外)的俯視圖;
圖3所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隨身碟裝置,便于使用者攜帶及存放,同時提供其連接器的防塵功能。
請參照圖1,圖中所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裝置(儲存本體隱藏于殼體內)的俯視圖。隨身碟裝置100的部份殼體已被移除,因而其內部的結構可以于圖面清楚表示。隨身碟裝置100至少包含殼體104、儲存本體102及儲存本體動作的相關機構。當隨身碟裝置100不使用時(例如儲存本體102不被讀取或存放數據),儲存本體102隱藏于殼體104內以防止灰塵沾污。當使用者沿方向120按壓致動結構108時,儲存本體102會被推出殼體104外。
圖2所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裝置(儲存本體伸出殼體外)的俯視圖。請同時參照圖1及圖2,當使用者按壓致動結構108時,儲存本體102借相關機構的動作推出殼體104外。以下將說明上述相關機構如何將儲存本體102推出殼體104外。相關機構包含一致動結構108、一對致動臂110a/110b、一彈簧107及一位置限制結構102c。儲存本體102借著彈簧107的彈力而能被推出殼體104外。致動臂110a/110b與位置限制結構102c的互動關系決定儲存本體102被限制于殼體104或被推出殼體104外。致動結構108則與致動臂110a/110b軸接,讓使用者能借助致動結構108操控致動臂110a/110b,進而控制儲存本體102的位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14141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