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中風病的藥物及其制備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0610105114.8 | 申請日: | 2006-1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95016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6-11 |
| 發明(設計)人: | 郭俊京 | 申請(專利權)人: | 陜西健民制藥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6 | 分類號: | A61K36/9066;A61K9/48;A61P9/10;A61K31/045;A61K35/58;A61K35/6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1200***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中風 藥物 及其 制備 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物及其制備工藝,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中風病的藥物及其制備工藝,屬于藥品及其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腦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我國腦血管病終身患病率為500~700/10萬。完全性卒中患病率為1407.6/10萬。天津市≥35歲腦血管病患病率為1780/10萬,大于或等于15歲人群患病率為995.4/10萬。國內每年發病率為165~245/10萬,平均發病率為200/10萬。我國屬于腦血管病高發區之一,其發病率高,腦血管病是第二位的死亡原因,腦血管病致死的占城市死亡總數的20.98%,占農村死亡總數的15.5%。在國內,所有尚存活的患者中,約75%診斷為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對一年期間新發病例(含死亡者)的統計結果,缺血性占50%,表明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在中風(腦血管病)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在腦血管病生存者中,病殘率約占70~80%。美國腦血管病每年約影響160萬公民,其中約40%需要特別護理,11%需要依賴別人來照顧,表明中風病急性期過后,恢復期治療、促進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腦病患者急劇上升,已居各類疾病的前沿,幾千萬的家庭陷入沉重的心腦血管病的枷鎖之中。“中風”即是其中之一,它是亞洲第二號殺手,每年有超過二百萬人死于中風。無論世界不同地區或不同種族,腦血管意外都是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
我國每年新發完全性腦中風120-150萬人,死亡者80-100萬人,存活者中約75%致殘,5年內復發率高達41%。
中風的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都相當高,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
腦血管病發病率高,危害嚴重,死亡率高,愈后康復欠佳,不但給患者生命和健康帶來危害,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
中風乃本虛標實,上盛下虛之證。急性期標實癥狀比較突出,急則治標,故現代治療多為西醫對癥治療,慢性期主要以中藥治療為主,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清熱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恢復期多為虛實加雜,邪實未清而正虛已現,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陰熄風,益氣活血等法。
目前,我國醫藥界在治療中風病方面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藥物治療,二是針炙按摩,三是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見效快,但出血點難以定位,創傷面大,致殘率高,有禁忌。針炙按摩主要是以患病后恢復期做為輔助治療,起效較慢,療效不穩定。藥物治療分為西藥和中藥兩部分,西藥治療中風病具有止血為主,見效快,能迅速減輕顱內壓和腦水腫,防止病情進一步廣大,西藥治療中風病主要在急性期階段。在恢復期現行的中藥治療中風病比西藥有很多優點,首先是毒副作用比較小,如中藥華佗再造丸、消栓再造丸、中風回春丸、參麝活絡丸、抗栓丸等。但是,這些中藥藥味龐雜,原料味數太多,如消栓再造丸達三十八味之多,原料利用率很低,劑型老化,患者不便于服用,其工藝是將生藥原料加工炮制再加蜂蜜制為丸劑,單位重量的藥物有效成分含量低,服用量大,吸收起效緩慢,治療中風病有一定的缺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傳統治療中風病的藥物制造工藝落后,組方繁雜,劑型老化,不便服用,從而提供一種治療中風病的藥物及其制備工藝。
中醫學治療中風病,治法上有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特點,在遣藥組方上兼顧“風”、“火”、“痰”、“瘀”、“虛”等各個致病因素,用藥上可以起到多靶點、多途徑、多層次的綜合協同效果,與西藥相比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優點。
本發明采用的原料有:黃芪、人參、天麻、丹參、紅花、葛根、川芎、石菖蒲、郁金、水蛭、烏梢蛇、冰片和少量輔料二氧化硅粉及糊精適量。
組方中各原料中藥的主要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陜西健民制藥有限公司,未經陜西健民制藥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10511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