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分配增強上行專用信道資源的方法及其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0610099121.1 | 申請日: | 2006-07-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15282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1-30 |
| 發明(設計)人: | 吳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Q7/38 | 分類號: | H04Q7/38;H04Q7/34;H04Q7/30;H04B7/0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志強;麻海明 |
| 地址: | 518129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分配 增強 上行 專用 信道 資源 方法 及其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增強上行專用信道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分配增強上行專用信道資源的方法以及一種可用于分配增強上行專用信道資源的系統。
背景技術
第三代合作項目(3GPP)在版本(Release)6中引入了增強上行專用信道(E-DCH),E-DCH技術又被稱為高速上行分組接入(HSUPA)。由于這種無線增強技術采用了基于基站(NodeB)的上行快速分組調度、快速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ARQ)以及2毫秒(ms)短幀等技術,因此E-DCH具有頻譜效率高、上行傳輸速率快、傳輸時延小等優勢,從而更有效地支持實時游戲業務、文件上傳、寬帶多媒體業務等分組數據業務的應用。
為了支持E-DCH技術,3GPP增加了無線網絡控制器(RNC)對下屬所有支持E-DCH的基站和小區進行管理的功能,用以保證在支持E-DCH功能的用戶終端(UE)在支持E-DCH的基站/小區內接入時可以分配相應的E-DCH資源,用E-DCH技術承載其請求的業務。為此,NodeB和UE都需要向RNC上報自己對E-DCH的支持能力,其中NodeB上報的能力集包括:NodeB中每個本地小區(Local?Cell)是否支持E-DCH;支持的擴頻能力,即最小擴頻因子(SF);支持的HARQ合并能力;是否支持2ms的傳輸時間間隔(TTI)等信息。UE需要上報的能力集包括:是否支持增強專用物理數據信道(E-DPDCH);能夠同時支持的E-DCH碼字的數目;是否支持2ms的TTI能力等。3GPP中的RNC根據UE接入時上報的E-DCH能力集和其需要使用的小區的E-DCH能力集,根據無線資源管理(RRM)進行調度的結果決定該UE是否采用E-DCH進行傳輸和使用E-DCH時的具體參數。
目前RNC通過審計(Audit)過程和資源狀態指示(Resource?StatusIndication)過程獲得基站中各個小區對E-DCH的支持能力,RNC將NodeB上報的各個小區對E-DCH的支持能力保存起來,作為是否為接入UE分配E-DCH業務的參考依據。
圖1給出了現有技術中的RNC和NodeB之間的審計過程。參照圖1,該審計過程包括:
步驟101,當NodeB發現自己的能力狀態發生改變或者NodeB重新啟動等各種情況時,需要通知RNC自己的資源能力情況,向RNC發送審計請求指示(AUDIT?REQUIRED?INDICATION)消息,要求RNC發起審計過程。
步驟102,RNC根據NodeB的AUDIT?REQUIRED?INDICATION消息,決定發起AUDIT過程,向NodeB發送審計請求(AUDIT?REQUEST)消息。
另外,RNC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發起AUDIT過程,即直接向NodeB發送AUDIT?REQUEST消息,而無需步驟101。
步驟103,NodeB接收到AUDIT?REQUEST消息后,通過審計響應(AUDIT?RESPONSE)消息向RNC報告自己的資源狀態。
如果一條AUDIT?RESPONSE消息不能將NodeB中的所有資源上報給RNC,則重復執行步驟102和步驟103,直至上報完成。
NodeB上報的AUDIT?RESPONSE消息中包括了NodeB中每個本地小區對E-DCH的支持能力。表1所示的是3GPP?TS25.433協議中給出的AUDITRESPONSE消息的部分內容。其中E-DCH的擴頻能力(E-DCH?SFCapability)信息元素攜帶了NodeB中每個本地小區對E-DCH支持的擴頻能力,即其支持的最小擴頻因子及其組合,包括sf64,sf32,sf16,sf8,sf4,2sf4,2sf2,2sf2和2sf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9912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