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生產低硫柴油的加氫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610086976.0 | 申請日: | 2006-06-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92573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2-26 |
| 發明(設計)人: | 高曉冬;吳昊;王哲;聶紅;龍湘云;劉學芬;何宗付;孟勇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10G45/02 | 分類號: | C10G45/02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舒;龐立志 |
| 地址: | 100029***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產 柴油 加氫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一種在存在氫的情況下下精制烴油的方法,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生產低硫柴油的加氫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范圍內對環保問題的日益重視,各國和地區紛紛制定了更加嚴格的環保法規,其中對柴油硫含量的限制尤其苛刻。例如,在1996年歐洲實施的排放標準中規定,柴油硫含量要小于500μg/g,到2000年實施的歐III標準中將硫含量進一步限制為小于350μg/g,而從2005年起執行的歐IV標準中規定車用柴油中的硫含量要小于50μg/g。世界燃料委員會發布的世界燃料規范中對車用柴油硫含量也有更加嚴格的限制,例如II類標準中柴油的硫含量要求小于300μg/g,III類和IV類標準則分別要求柴油硫含量小于30μg/g和10μg/g。此外,我國的柴油標準也正快步與世界接軌。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率先提出了在2005年車用柴油產品質量達到歐III排放標準,在2008年達到歐IV排放標準的要求。由此可見,降低柴油硫含量、生產超低硫柴油是各大煉油企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CN?1226920A公開了一種加氫處理方法,該方法采取了在氫氣的存在下,烴類餾分向下流過兩種加氫處理催化劑的疊式床的方法,其中上部床層中裝填的加氫處理催化劑中含有選自鉑、鈀和銥中的至少一種的貴金屬,下部床層中裝填的加氫處理催化劑中含有第VIII族的非貴金屬和第VIB族的金屬。該方法能生產低硫柴油,但是由于采用了貴金屬催化劑,所以催化劑成本高,裝置操作周期短。
US?5316658公開了一種生產低硫柴油的方法,該方法采用了使原料依次通過兩個反應區的方法,第一反應區的反應溫度為350~450℃,反應壓力為4.5~10.0MPa,第二反應區的反應溫度為200~300℃,反應壓力為4.5~10.0MPa,兩個反應區之間的中間產物不進行分離。該方法所得到的柴油硫含量為小于500μg/g,已不能滿足歐III和歐IV標準中對柴油硫含量的要求。
US?6251262B1公開了一種柴油加氫脫硫的方法,該方法采用原料依次通過三個反應區的加氫脫硫方法,在第一反應區中裝填以鈷-鉬為主要金屬組分的催化劑,在第二反應區中裝填在含有部分沸石的載體上負載了鎳-鉬金屬組分的催化劑,在第三反應區中裝填以鈷和/或鎳,以及鉬為主要金屬組分的催化劑。三個反應區的催化劑裝填比例分別為20~60體積%,20~60體積%和5~20體積%。該方法能生產出硫含量滿足歐IV標準的柴油餾分,但是是在操作條件較為苛刻的情況下得到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提供一種生產低硫柴油的加氫方法。
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原料油與氫氣混合后進入加氫反應器依次與加氫保護劑、加氫精制催化劑I、加氫精制催化劑II和任選的加氫精制催化劑III接觸進行反應,反應生成物中間不進行分離,其反應后的流出物經冷卻分離后,得到富氫氣體和液體產物,以整體催化劑體積為基準,加氫保護劑、加氫精制催化劑I、加氫精制催化劑II和任選的加氫精制催化劑III的裝填體積百分數分別為1~30體積%,10~75體積%,10~75體積%和0~40體積%。
本發明將不同體系的催化劑進行合理級配,充分發揮各自催化劑在不同脫硫階段的優勢作用,通過各個催化劑之間的協同作用,提高了整體催化劑活性。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方法,能處理高硫、高氮并且金屬含量高的柴油餾分,可以在較為緩和的操作條件下,得到硫含量滿足歐III標準和歐IV標準的低硫柴油。本發明流程簡單、操作壓力低、設備投資及操作費用均較低。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8697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對多媒體交互終端進行軟加鎖保護的方法
- 下一篇:液晶顯示模塊的封裝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