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子裝置及其背光模塊無效
| 申請號: | 200610081193.3 | 申請日: | 2006-05-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78834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1-28 |
| 發明(設計)人: | 詹銘斯 | 申請(專利權)人: | 統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F1/13357 | 分類號: | G02F1/13357;G09G3/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 代理人: | 魏曉剛;李曉舒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子 裝置 及其 背光 模塊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塊,特別是用于改善螢火蟲效應的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傳統背光模塊結構10如圖1A、圖1B所示,其中包括一光源模塊11、一導光板13、一反射板12、一上擴散片14、與一下擴散片15。其中上擴散片14與一下擴散片15之間可包括一光學組件17。因成本考慮,可能取消上擴散片14與下擴散片15其中之一,卻會造成傳統背光模塊10的有效范圍(Active?Area)16內亮度分布不均,即所謂螢火蟲現象,而造成畫面品質變差。此外,傳統背光模塊10中光源模塊11到有效范圍16之間的距離D須夠長才能達到有效范圍16內亮度的平均分布效果,但隨著產品尺寸逐漸縮小的趨勢,背光模塊的尺寸也須隨之縮小,而距離D不易縮短為傳統背光模塊10尺寸縮小的重要關鍵之一。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塊,當取消上擴散片與下擴散片其中之一時,仍可改善此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塊的有效范圍中的螢火蟲效應。此外,此背光模塊又可縮減背光模塊中光源模塊到有效范圍之間的距離,使背光模塊尺寸縮小時不會產生亮度分布不均的螢火蟲現象。進一步,因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塊較傳統背光模塊減少至少一擴散片,故有效范圍內的顯示亮度較傳統背光模塊為高,且制造成本較傳統背光模塊為低。
根據此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塊,其中包括一外框、一光源組件、一散光塊、一導光板、一第一擴散片、以及一反射片。光源組件包括多個光源,用于提供背光模塊的光源。散光塊則包括一入光側、一出光側、與多個散光粒子,其中入光側鄰接于光源組件,而散光粒子分布于散光塊內部。導光板鄰接于出光側且包括一頂面與一底面。擴散片組件面接于導光板的頂面,其中包括一上擴散片與一下擴散片的組合或單一擴散片。此外,而反射片面接于導光板的底面。
本發明的散光塊可根據不同發光強度與發光角度的點光源,調整散光塊的尺寸與其中擴散粒子的分布模式,使點光源模塊所產生的投射光線進入導光板前先擴散投射光線或平均投射光線分布,以免進入導光板后難以調整有效范圍內亮帶與暗帶的差異。
本發明也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前述的背光模塊、一控制電路與一外框。其中控制電路為電耦接至背光模塊以根據影像數據來控制影像的顯示,而外框用于包覆背光模塊與控制電路。
本發明中所敘述的背光模塊可應用于各種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器、等離子體顯示器等。
附圖說明
圖1A是傳統背光模塊的側視圖;
圖1B是傳統背光模塊的正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示意圖;
圖3A是本發明的背光模塊側視圖;
圖3B是本發明的背光模塊的正視圖;
圖4是本發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塊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塊的又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塊的再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所提供的液晶顯示模塊的示意性剖面圖;
圖8是本發明所提供的電子裝置的示意性剖面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傳統背光模塊結構10;光源模塊11;反射板12、32;導光板13、33;上擴散片14、35;下擴散片15、36;有效范圍16、38;光學組件17、39;距離D;顯示裝置20;外框21;背光模塊30、40、50、60;光源組件31;光源311;散光塊37、41、51;入光側371;出光側372;散光粒子373;反射片32;頂面331;底面332;擴散片組件34;光線B;有效范圍38;凹槽411;切口511;空穴61;液晶顯示模塊70;液晶顯示面板71;電子裝置80;控制電路81;外殼8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以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公開的各形態內容加以詳細說明。
參見圖2,圖2為根據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顯示裝置20,其中包括一外框21與一背光模塊30,而背光模塊30設置于此外框21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統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統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8119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新型木塑材料及其生產方法
- 下一篇:一種客戶端啟動軟件的動態更新方法及其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