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液晶電視背光亮度調整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610061530.2 | 申請日: | 2006-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0243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1-09 |
| 發明(設計)人: | 馮萬良;董寧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TCL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N5/57 | 分類號: | H04N5/57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歐陽啟明 |
| 地址: | 518000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液晶電視 背光 亮度 調整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晶電視背光亮度調整方法,特別是一種根據電視畫面亮度自動進行液晶電視背光亮度調整的方法。
【背景技術】
近來,隨著顯示技術的發展,液晶顯示器(LCD)的用途變得越來越廣泛。由于與傳統CRT(陰極射線管)電視相比,液晶電視(LCD-TV)具有質量輕、體積小、環保節能等優點,開始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在播放電視畫面時,CRT電視的峰值亮度會隨著平均圖像電平(AveragePicture?Level,APL)的增大而減小。即在出現大面積高亮度畫面時,整個電視畫面的峰值亮度也會隨之降低,不會對用戶的眼睛造成較大刺激。但是,由于圖像畫面的產生機理不同,恒定背光亮度的液晶電視在播放圖像時,背光亮度不會隨畫面亮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其峰值亮度是恒定的,在播放大面積高亮度畫面時,依然保持恒定的峰值亮度。該特性使得液晶電視在播放大動態畫面時,對人眼的刺激較大,觀看的舒適性不如CRT電視機。同時,由于恒定不變的背光亮度也會帶來較大的功耗。
現有的液晶背光調整方式主要有手動式和以光敏電阻作為背光控制裝置組件兩種。手動式調整會給用戶帶來很大麻煩,顯然并不適宜采用在液晶電視上;而對于采用光敏電阻的方式,一般是根據背景亮度改變電阻值,產生一組對應于電阻的脈沖信號,微處理器根據脈沖信號的頻率產生一脈沖寬度調整信號,背光驅動電路根據該脈沖寬度調整信號控制背光亮度。但由于光敏電阻感光特性等原因,存在無法正確感測背景亮度的情況,難以進行正確的背光調整。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液晶電視背光亮度調整方法,特別是一種根據電視畫面亮度自動進行液晶電視背光亮度調整的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液晶電視背光亮度調整方法,該方法通過建立一平均圖像電平—相對峰值亮度表,并讀入一幀視頻信號的RGB數據,計算出所述一幀畫面的平均圖像電平,然后根據所述平均圖像電平,從平均圖像電平—相對峰值亮度表中查出相應的相對峰值亮度,并根據所述相對峰值亮度計算占空比,將所述占空比輸入所述控制液晶電視背光單元的脈寬調制器,對液晶電視的背光亮度進行調整,最后對圖像進行逆向控制,增加信號亮度。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達到了液晶電視在圖像平均亮度增大時減小畫面峰值亮度的目的,從而增強了電視畫面的對比度,提高了觀看的舒適性,同時能降低功耗。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CRT電視的APL—峰值亮度曲線圖。
圖2是本發明模擬產生的液晶電視APL—相對峰值亮度曲線圖。
圖3是根據圖2建立的APL—相對峰值亮度表。
圖4是本發明處理數字視頻信號并調整背光亮度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請參閱圖1,為某型號CRT電視的APL—峰值亮度曲線。從中可以看出CRT電視的峰值亮度會隨著平均圖像電平的增大而減小。因此,在液晶電視上通過動態地控制背光和修正圖像信號幅度,以模擬CRT電視的上述特性,就可以達到增強畫面對比度,提高觀看舒適性,同時降低功耗的目的。
請一并參閱圖2及圖3,首先將把液晶電視的峰值亮度轉換為相對峰值亮度,可以模擬出其APL—相對峰值亮度曲線。圖2中的曲線可以利用擬合函數實現,也可以通過查表和插值法實現。圖3是根據圖2建立的APL—相對峰值亮度表。
由于本發明是針對液晶電視來進行背光調整,故通常處理的是數字視頻信號,本發明的實現系統主要由一個集成數字信號處理芯片和必要的存儲元件組成,接收輸入的數字視頻信號,輸出背光亮度控制信號和處理后的數字視頻信號。
在以下說明中,一些符號的定義如下:
R、G、B:分別為數字視頻信號中的紅、綠、藍分量及其分量值;
RN,GN,BN:表示在一幀信號中,第N個像素的紅、綠、藍分量及其分量值;
APL:平均圖像電平;
F:數字視頻信號R、G、B分量的滿幅值,為一常數。比如對于8位信號,F=255;
PMAX:一幀信號中所有像素的R、G、B值中最大的一個,即PMAX=MAX(R1,G1,B1,…,RN,GN,BN,…);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TCL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深圳TCL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6153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