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瞬間液相擴散連接三元層狀陶瓷鈦硅化碳工藝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610047089.2 | 申請日: | 2006-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96316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1-02 |
| 發(fā)明(設計)人: | 尹孝輝;李美栓;周延春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4B37/02 | 分類號: | C04B37/02 |
| 代理公司: | 沈陽科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張志偉 |
| 地址: | 110016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瞬間 擴散 連接 三元 層狀 陶瓷 鈦硅化碳 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陶瓷連接技術,具體為一種三元層狀陶瓷鈦硅化碳(Ti3SiC2)瞬間液相擴散連接新工藝。
背景技術
Ti3SiC2是一種新型的三元層狀陶瓷材料。美國陶瓷學會會刊(Journal?of?theAmerican?Ceramic?Society?79,1953(1996))中研究表明它綜合了陶瓷和金屬的諸多優(yōu)點,具有低密度、高模量、高強度、高的電導率和熱導率以及易加工等特點,因而Ti3SiC2陶瓷是很有希望應用在航空、航天、核工業(yè)和電子信息等高技術領域的一種新型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尤其適合作為高溫結構材料。雖然對Ti3SiC2陶瓷的合成和性能進行廣泛深入地研究,但是由于不能合成大尺寸的塊體材料或構件,使其在實際應用受到限制。而焊接技術能夠將小的、形狀簡單的試樣連接成大尺寸的、形狀復雜的構件,從而顯著擴大陶瓷的應用范圍。有關連接Ti3SiC2陶瓷的研究很少。在材料研究學報(Journal?of?Materials?Research?17,52(2002))中研究了Ti3SiC2陶瓷與Ti6Al4V的擴散連接。但是他們連接得到的接頭彎曲強度只有100MPa,僅僅是Ti3SiC2陶瓷彎曲強度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Ti的高溫活性,降低了Ti3SiC2陶瓷高溫抗氧化性能,也限制了Ti3SiC2陶瓷的應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瞬間液相擴散連接三元層狀陶瓷Ti3SiC2工藝,在不降低三元層狀陶瓷Ti3SiC2高溫抗氧化性情況下,又能獲得性能優(yōu)異的連接接頭。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三元層狀陶瓷Ti3SiC2瞬間液相擴散連接新方法。首先,將焊接件進行表面處理,鋁箔要清除表面氧化膜,Ti3SiC2陶瓷經(jīng)研磨、拋光。試樣超聲清洗后,在熱壓爐內、氬氣保護下,在600-650℃、壓力為10-20MPa下恒壓保溫10-30min,確保鋁箔與Ti3SiC2緊密接觸,盡量減少氧分壓的影響。然后以10-15℃/min的升溫速率加熱,同時以0.2-0.5kN/min的加載速率加壓至2-5MPa(如液壓加載)。在目標溫度(1400-1500℃)保溫90-180min,瞬間液相擴散連接Ti3SiC2陶瓷。最后隨爐冷卻至1200-1300℃后卸載。連接后界面相為Ti3Si(Al)C2固溶體,避免金屬間化合物的生成,獲得高強度的連接接頭。
本發(fā)明所用鋁箔純度≥99%(重量),厚度為50-100μm。所有連接過程均在氬氣保護下進行的。
本發(fā)明中提到的瞬間液相擴散連接是指液態(tài)鋁在恒壓保溫過程中,擴散到Ti3SiC2陶瓷中,從而達到等溫凝固、擴散連接的目的。所謂“瞬間液態(tài)”是指從焊接溫度開始降溫時,液態(tài)鋁已經(jīng)擴散消失,而不是在鋁熔點(667℃)以下凝固。
本發(fā)明中提到的壓力是指單向壓力,加載方向垂直于連接表面。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
1、采用本發(fā)明獲得的接頭力學性能(包括高溫性能)好,焊接殘余應力小。連接后界面生成Ti3Si(Al)C2固溶體,避免金屬間化合物的形成,減小焊接殘余應力,避免金屬間化合物自身脆性對接頭性能的影響,從而獲得具有優(yōu)良性能的焊接接頭,接頭彎曲強度可達到Ti3SiC2陶瓷強度的65%,而且此強度可保持到1000℃,可以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擴大了Ti3SiC2陶瓷的應用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未經(jīng)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4708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