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常開混輸電磁閥無效
| 申請號: | 200610037400.5 | 申請日: | 2006-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35382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05 |
| 發明(設計)人: | 楊凱;徐忠陽;毋濟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K1/00 | 分類號: | F16K1/00;F16K39/02;F16K31/06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衛東;羅觀祥 |
| 地址: | 51064***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常開 輸電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多相流系統混輸電磁閥,具體是指常開混輸電磁閥。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電磁閥的工作介質通常為機油或其它單相介質,如果工作介質為粘度差別較大的不同相、不同組分甚至是懸浮液時,即在多相流系統混輸的情況下,現有電磁閥的先導孔會很容易出現堵塞,使電磁閥無法正常工作,不能滿足混輸的工作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在多相流混輸系統中正常工作的常開混輸電磁閥,其結構簡單,可靠,工作壽命長。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本常開混輸電磁閥,其包括閥芯、閥體、電磁鐵,電磁鐵安裝在閥體外側,閥芯套接在閥體的閥腔內,閥腔分為高、低壓端,閥芯的高、低壓端分別通過高、低壓端的套筒套接在閥腔內,閥芯中部設有臺肩,臺肩的一個端面還設有倒錐面與高壓端的套筒內端面的內圓周端口相對,套接在高壓端套筒內的閥芯中部設有環槽,閥體入口依次通過高壓端的套筒的開孔、環槽以及高、低壓端套筒內端面之間的閥腔與閥體的出口連通;高、低壓端的電磁鐵分別通過電磁鐵推桿與閥芯兩端的閥芯推桿頂接,高壓端的閥腔壓蓋內側、套筒外端的內周面、閥芯的端孔組成的彈簧腔內裝有彈簧,且彈簧套接在高壓端的閥芯推桿上;所述高壓端的套筒外端的內周面還設有O形圈;閥芯兩端面及環槽端面的軸向承壓面積相等。
為了更好得實現本發明,所述高、低壓端套筒的內周面設有環形油槽。通過設置多道環形油槽利于閥芯在閥腔內的滑動。
所述閥體的出口分別通過高、低壓端平衡孔連通閥芯兩端的閥腔。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本常開混輸電磁閥的閥芯彈簧推桿機構設置在閥芯高壓端,兩端電磁鐵線圈未通電,電磁鐵推桿不動作,閥芯為常開狀態;閥體入口依次通過高壓端的套筒的開孔、環槽以及高壓端、低壓端的套筒兩者內端面之間的閥腔與閥體出口連通,低壓端電磁鐵線圈通電,低壓端電磁鐵推桿推動閥芯動作,閥芯臺肩的倒錐面與高壓端的套筒內端面的內圓周端口密封頂接,閥芯處于全閉狀態;閥芯兩端面及中部環槽端面,其軸向承壓面積分別相等。閥芯兩端的閥腔與閥體的出口間設置平衡孔,使閥芯在電磁閥全開/閉狀態下保持軸向壓力平衡。高壓端的套筒底端的內周面設置的O形圈保證電磁閥在全閉狀態下無泄漏。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常開混輸電磁閥為直動式結構,沒有先導孔,可在工作介質是粘度差別較大的不同相、不同組分甚至是懸浮液的條件下正常工作,不會出現先導孔堵塞致使電磁閥無法正常工作的情況;
(2)本常開混輸電磁閥動作迅速,全開閉速度<1秒,結構簡單可靠,工作壽命長,安裝、維修簡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常開混輸電磁閥的外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常開混輸電磁閥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一
如圖1、2所示,本常開混輸電磁閥,其包括閥芯1、閥體2、電磁鐵3,電磁鐵3安裝在閥體1外側,閥體1的閥腔4分為高壓端、低壓端,閥芯1兩端分別通過高壓端、低壓端的套筒5、6套接在閥腔4內,閥芯1中部設有臺肩1-1,臺肩1-1的一個端面還設有倒錐面與高壓端的套筒5內端面的內圓周端口相對,套接在高壓端套筒5內的閥芯1中部設有環槽1-2,閥體2入口依次通過高壓端的套筒5的開孔5-1、環槽1-2以及高壓端、低壓端的套筒5、6兩者內端面之間的閥腔4與閥體2的出口連通;高壓端、低壓端的電磁鐵3分別通過電磁鐵推桿3-1與閥芯1兩端的閥芯推桿1-3頂接,高壓端的閥腔壓蓋7內側、套筒6外端的內周面、閥芯1的端孔組成的彈簧腔內裝有彈簧8,且彈簧8套接在高壓端的閥芯推桿1-3上;高壓端的套筒5底端的內周面還設有O形圈9;閥芯1兩端面及環槽1-2端面的軸向承壓面積相等。
高壓端、低壓端套筒5、6的外周面設有環形油槽10。通過設置多道環形油槽10利于閥芯在閥腔內的滑動。閥體2的出口分別通過高壓端、低壓端平衡孔11、12連通閥芯1兩端的閥腔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理工大學,未經華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3740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