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茚地那韋在制備抗瘧疾藥物中的應用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610035793.6 | 申請日: | 2006-06-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84899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2-12 |
| 發(fā)明(設計)人: | 陳小平;秦莉;彭南政;阮志燕;劉廣杰;陸靖;高寧;張海翔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1/496 | 分類號: | A61K31/496;A61P33/06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huán)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劉孟斌 |
| 地址: | 510070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制備 瘧疾 藥物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蛋白酶抑制劑的新用途。具體地講,本發(fā)明涉及茚地那韋(Indinavir)在制備治療瘧疾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瘧疾是目前發(fā)展中國家的主要寄生蟲病,造成嚴重危害。但目前瘧原蟲已對絕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抗瘧藥產(chǎn)生了耐藥性,同類藥物的交叉耐藥使這個問題更為嚴重,并成為瘧疾感染后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藥物的選擇壓力和帶蟲人口流動使瘧原蟲對任何一種藥物都可能發(fā)生抗性,直接導致對新的預防和治療瘧疾藥物的需求,因此新型抗瘧藥的研制重新受到關注。
蛋白酶抑制劑是目前用于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的高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療法(HAART)中的一類藥物。茚地那韋(Indinavir)是其中一種強效蛋白酶抑制劑,其作為抗成人HIV感染藥物已上市銷售多年。2004和2005年一些學者在體外培養(yǎng)的瘧原蟲中發(fā)現(xiàn)一些蛋白酶抑制劑可以抑制瘧原蟲的生長,并在小鼠瘧疾模型中進行了Saquinavir,Ritonavir和lopinavir的藥物實驗,但結果并不理想。除了Ritonavir和Ritonavir/lopinavir組合用藥有部分降低瘧原蟲感染高峰值的作用外,其它藥物并沒有抑制瘧原蟲的作用。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確定茚地那韋(Indinavir)用于制備抗瘧藥的可能性和有效治療劑量。
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以靜脈接種食蟹猴瘧原蟲感染恒河猴,建立猴瘧疾感染模型。當紅細胞感染率達到1%以上時,采用鼻飼Indinavir240mg/kg/d,120mg/kg/d和60mg/kg/d?q8h×7d治療給藥,通過血涂片檢測瘧原蟲紅細胞感染率,與陰性對照組(鼻飼生理鹽水)比較,以治后原蟲密度、原蟲轉(zhuǎn)陰時間、紅細胞計數(shù)和體溫等指標,檢驗Indinavir對猴瘧疾感染的治療作用及其有效的治療劑量。實驗結果顯示Indinavir?240mg/kg/d和120mg/kg/d組均表現(xiàn)出顯著的抑制瘧原蟲生長的作用,而60mg/kg/d組有部分緩解臨床癥狀的作用。
根據(jù)藥理實驗中不同種屬動物的等效劑量折算公式(公斤體重劑量mg/kg)d人=d猴(0.11/0.111)*(4/70)1/3,茚地那韋(Indinavir)用于人瘧疾治療的有效劑量不低于20mg/kg/d。
本發(fā)明為抗瘧藥的開發(fā)提供了新的靶點和研究方向,并為探討聯(lián)合使用茚地那韋(Indinavir)和其它抗瘧藥奠定了基礎。
[附圖說明]
圖1:本發(fā)明的實驗設計。
圖2:本發(fā)明治療前后瘧原蟲紅細胞感染率結果。
圖3:本發(fā)明治療前后外周血紅細胞計數(shù)結果。
圖4:本發(fā)明治療前后外周血血紅蛋白含量結果。
圖5:本發(fā)明治療前后猴體溫變化。
[具體實施方式]
12只3-5歲恒河猴靜脈接種107個食蟹猴瘧原蟲后,隨機分為4組,即Indinavir(240mg/kg/d?q8h)、Indinavir(120mg/kg/d?q8h)、Indinavir(60mg/kg/d?q8h)和陰性對照組(鼻飼生理鹽水)。瘧原蟲感染率達1%時開始治療,連續(xù)治療7天。每日制備血涂片,計數(shù)紅細胞感染率,連續(xù)3天血檢未發(fā)現(xiàn)瘧原蟲為陰性。與對照組比較,以治后原蟲密度,原蟲轉(zhuǎn)陰時間,紅細胞數(shù)量和體溫改變作出評價。
結果:
1.紅細胞感染率:治療前后瘧原蟲紅細胞感染率結果如圖2所示:
120mg/kg/d和240mg/kg/d組猴子在用藥2天后原蟲感染率明顯下降,在治療5-7天原蟲全部轉(zhuǎn)陰,60mg/kg/d與陰性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別。
2.外周血血常規(guī):治療前后外周血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含量結果如圖3、圖4所示,indinavir按照120mg/kg/d和240mg/kg/d劑量使用能顯著保護猴子紅細胞遭瘧原蟲破壞,改善貧血狀況,60mg/kg/d組與對照組比較也有緩解貧血癥狀的作用。
3.治療前后猴體溫變化:如圖5,治療前各組猴子體溫無明顯差別,接種瘧原蟲后5-7天猴子體溫開始升高,indinavir?120mg/kg/d和240mg/kg/d組,治療24-48h后,猴子體溫恢復正常;60mg/kg/d組猴子在用藥3-4天后體溫也恢復正常,但最終仍發(fā)熱;而陰性組猴子表現(xiàn)為持續(xù)發(fā)熱。
Indinavir的合成工藝流程及制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未經(jīng)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35793.6/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耐高溫無傷害壓裂液增稠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濺鍍裝置及濺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