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結構加固的壓力灌漿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610030972.0 | 申請日: | 2006-09-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3986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12 |
| 發明(設計)人: | 王美華;周軍;龔斌;蔡良鑫;陳輝;尤雪春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G23/02 | 分類號: | E04G23/02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鐘玉敏 |
| 地址: | 20005***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結構 加固 壓力 灌漿 施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施工方法,具體地說是一種在逆作法施工情況下,進行二次壓力灌漿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在建筑物改建過程中,常規采用從結構底層自下而上的施工工藝,結構加固采用自由灌漿或一次壓力灌漿的方式,這種傳統的加固施工方法利用砼的自重來保證連接處的接縫密實,因此,僅適用于順作法施工。而對于特殊工況及施工進度要求情況下,建筑物改建加固需從結構中部或上部先施工,無法按常規從結構底層自下而上進行施工,若按照常規自由灌漿或一次壓力灌漿的方法,由于灌漿材料存在收縮變形的影響,很難保證相鄰上下段結構柱水平接縫處的密實度,從而影響豎向結構的有效傳力。對于這種特殊情況,尤其是對建筑物結構質量要求高的工程,此種傳統的自由灌漿或一次壓力灌漿施工工藝便不能適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結構加固的壓力灌漿施工方法,其通過在灌漿開始直至漿料初凝一段時間內,始終對灌漿材料施加一定的壓力,以保證灌漿材料自身的密實度以及上下結構柱水平接縫的密實度,從而克服常規自由灌漿或一次壓力灌漿施工方法存在的不能滿足相鄰上下段結構柱水平接縫處的密實度,影響豎向結構的有效傳力等問題。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結構加固的壓力灌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對需加固結構柱進行鑿毛施工,并進行結構表面清理;
(2)、在需加固結構柱外圍拼裝鋼模板,模板上部開設壓力灌漿施工的灌漿口和排氣口,同時架設置換層平臺;
(3)、在置換層平臺上安裝壓力灌漿設備,將壓力灌漿設備與鋼模板上留設的灌漿口進行固定連接;同時,將排氣口與半U型鋼管相連接,半U型鋼管上端安裝活塞,并搭設液壓千斤頂及反力架;
(4)、用壓力灌漿設備從灌漿孔灌漿,待上部排氣口排出的浮漿濃度與灌入的灌漿料濃度相當時,利用液壓千斤頂及反力架通過活塞將半U型鋼管上口封閉,同時繼續用壓力灌漿設備加壓,直至無法加壓為止,關閉壓力灌漿設備停止灌漿;
(5)、待鋼模板內灌漿料初凝,利用液壓千斤頂活塞通過半U型鋼管進行封閉式二次加壓,連續加壓至液壓千斤頂的壓力無法再繼續施加時,即停止二次壓漿,完成整個壓力灌漿施工。
由以上公開的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壓力灌漿施工方法與常規自由灌漿的傳統工藝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通過壓力灌漿機提供的壓力以及液壓千斤頂提供的二次壓力進行灌漿料的施工,能夠在灌漿開始直至漿料初凝一段時間內始終保證對灌漿材料施加一定的壓力,以保證灌漿材料自身的密實度以及上下結構水平接縫的密實度。
2.施工接縫部位能夠通過壓力進行連續的密實控制,確保施工縫位置的施工質量,特別是在材料初凝前再次通過液壓千斤頂進行二次壓漿,能夠將砼材料的收縮帶來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充分保證該段砼施工水平接縫的密實度。
本發明特別適用于建筑物改建加固需從結構中部或上部先施工等,無法按常規從結構底層自下而上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的情況,可以很好的解決施工接縫處的質量問題。
附圖說明
圖1~4為本發明施工步驟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
本發明用于結構加固的壓力灌漿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對需加固結構柱進行鑿毛施工,并進行結構表面清理:如圖1所示,待上層結構混凝土柱1及下層結構混凝土柱2加固施工完畢后,將中層原結構樓板拆除,并鑿毛中層需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柱3,提前24小時對中層混凝土結構柱3進行充分的澆水預濕,以保證在開始灌漿前,灌漿區段柱體為濕潤狀態,并將垃圾清理干凈。
(2)、如圖2所示,在需加固結構柱3外圍拼裝鋼模板4,鋼模板4上部開設壓力灌漿施工的灌漿口6和排氣口7,同時架設置換層平臺5;所述灌漿口6和排氣口7的位置設置在鋼模板頂部垂直往下150mm處,對稱設置,孔徑均為75mm。
(3)、如圖3~4所示,在置換層平臺5上安裝壓力灌漿設備8,將壓力灌漿設備8與鋼模板4上留設的灌漿口6進行固定連接;同時,將排氣口7與半U型鋼管9相連接,半U型鋼管9上端安裝活塞12,并搭設液壓千斤頂10及反力架11。
(4)、在灌漿前計算每節灌漿料數量,同時控制材料的水灰比,確保能夠滿足結構柱的灌漿料用量,將砼灌漿材料由攪拌機攪拌均勻,加入水的質量為灌漿料的13%,攪拌時間控制在1~2min,現場檢查材料流動度要求達到270mm后方可投入使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3097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ACL規則的管理方法和設備
- 下一篇:伽馬電壓產生器、源極驅動器以及顯示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