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胰島素原C肽生物活性測定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610030700.0 | 申請日: | 2006-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35679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05 |
| 發明(設計)人: | 黃陽濱;孫九如;張翊;任軍;徐曉燕;應勖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新生源醫藥研究有限公司;上海新生源生物醫藥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3/15 | 分類號: | G01N33/15;G01N33/68;G01N33/53;G01N21/76;A61K49/00;A61K38/28;A61D99/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1203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胰島素 生物 活性 測定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胰島素原C肽的生物學活性,并對該方法的測定范圍、精確性及線性進行了驗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自制活性標準品的規格進行標定。并建立中試產品活性質量標準。
背景技術
C肽是胰島素原分子中連接胰島素A鏈與B鏈的連接肽,由31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為3020kD,是胰島素原轉變為胰島素過程中的裂解產物,與胰島素等分子從β細胞分泌。正常人基礎血漿C肽水平約為0.4nmol/L,I型糖尿病患者血漿C肽水平低于正常甚至測不出。早期研究認為C肽除輔助胰島素形成外,并無其他生物活性。90年代以來,以瑞典科學家Johansson和Wahren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發現C肽具有改善糖尿病遠期并發癥(包括糖尿病腎病)的作用。其作用機制與升高組織Na+-K+-ATP酶活性及激活內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促進一氧化氮合成有關。
(一)體外活性方法難以建立
在C肽生物活性方法的選擇上,我們首先根據C肽與細胞膜上G蛋白偶聯受體結合從而激活Na+-K+-ATP酶和內皮型NO合酶的作用機制,分別研究探討了通過測定紅細胞膜鈉鉀ATP酶活性或內皮型NO合酶活性來檢測C肽活性方法的可行性。
關于紅細胞膜Na+-K+-ATP酶活性方法,采用測定ATP被ATPase酶解后產生的無機磷的增加值,用分光光度法進行測定,檢測C肽對紅細胞處理前后血紅細胞Na+-K+-ATPase的活性。結果顯示,C肽對正常人血紅細胞Na+-K+-ATP酶活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即使C肽濃度在極高的時候,對紅細胞膜鈉鉀ATP酶活力的影響的差異也不明顯,說明正常人血紅細胞Na+-K+-ATPase對于C肽的作用不敏感,不成劑量依賴關系,重復性不佳。再者,紅細胞Na+-K+-ATPase必須在紅細胞膜上反應,操作比較難控制,不符合作為衡定產品批與批之間穩定性的檢測手段的要求,因此該方法不適合作為C肽的活性檢測方法。而關于使用內皮型NO合成酶活性方法直接檢測C肽活性,未見文獻報道。
可見,體外活性測定方法難以建立。我們嘗試選擇體內藥效學方法,作為C肽的生物學活性測定方法。
(二)結合體內藥效學方法,選擇作為生物活性方法的檢測指標
在體內藥效學試驗中,我們用糖尿病大鼠做模型,選擇低、中、高三個C肽劑量組,皮下注射給藥8周,檢測給藥前后眾多的血液、尿液生化指標、腎臟血流動力學指標及腎臟病理組織學檢查指標。其中生化指標包括血糖(GLU)和果糖胺(FMN);甘油三酯(TG)及血總膽固醇(T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腎小球肌酐清除率(Ccr);血清總蛋白(T-P)和血清白蛋白(ALB);U-TP排泄率、U-ALB排泄率和尿糖排泄率;凝血酶原時間(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和凝血酶時間(TT);血清MDA、NO和NOS,血清SOD水平;Na+-K+-ATPase活性。腎臟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腎臟/體重比值、腎小球濾過率(GFR)、血漿腎血流量(RPF)、濾過分數(FF)及腎血管阻力(RVR)和尿鈉排泄(UNaV)。腎臟病理組織學檢查包括腎小球截面積、腎小球體積、囊腔面積和囊腔面積/腎小球截面積比值等。
對眾多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在腎臟血流動力學指標中的腎小球濾過率(GFR)是一個敏感指標,且存在較好的量—效關系。結合早期糖尿病腎病(如臨床I期、II期)的一個重要特征:腎小球濾過率(GFR)增高,一般GFR增加25-40%,可超過150ml/min,我們認為GFR是C肽生物活性的的較好體現者,確定以GFR作為生物活性方法的檢測指標,建立人胰島素原C肽在體生物活性檢測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準確性高,方便實用、成本低廉的凍干重組人胰島素原C肽生物活性的測定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新生源醫藥研究有限公司;上海新生源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新生源醫藥研究有限公司;上海新生源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3070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直流電鍍鐵基金剛石鉆頭方法
- 下一篇:一種軟件下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