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壓電共振子有效
| 申請號: | 200580051447.0 | 申請日: | 2005-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53684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27 |
| 發明(設計)人: | 古江純司;村橋昌人;畑裕二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瓷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3H9/02 | 分類號: | H03H9/02;H03H9/17;H01L41/09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香蘭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壓電 共振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振蕩電路或過濾器電路等中使用的壓電共振子。
背景技術
作為以往的壓電共振子,例如,知道的有,圖8所示的電容內置型壓 電共振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圖8所示的電容內置型壓電共振子 中,在壓電基板101的兩主面設置有振動電極102,在壓電基板101上經 由框體104接合有由一對樹脂材料構成的一對密封基板103,且確保該框 體包圍各振動電極102。
壓電基板101由壓電體陶瓷材料構成,通過在兩主面設置振動電極 103,構成壓電共振元件。另外,密封基板103由陶瓷材料構成,并通過 在其上下表面設置的電極形成靜電電容。具體來說,在密封基板103的外 表面設置的外部端子電極109和內部電極106之間、外部端子電極109和 外部端子電極107的向密封基板103的主面的延伸部之間、外部端子電極 109和外部端子電極108的向密封基板103的主面的延伸部之間等經由密 封基板103產生靜電電容。
通過在壓電基板101的上下表面以包圍振動電極102的振動區域的方 式涂敷未固化的樹脂構成的框體104,然后在框體104上載置密封基板 103,然后使框體104固化來制造這樣的電容內置型壓電共振子。該容量 內置型壓電共振子通過將振動空間105的高度設為框體104的厚度,實現 薄型化。
專利文獻1:特開平3-247010號公報
然而,越減小框體104的厚度,振動電極102和密封基板103之間的 間隔變得越狹窄,因此,由于密封基板103或壓電基板101等的稍許的變 形,導致振動電極102和密封基板103容易接觸。從而,不能減小框體104 的厚度為需要以上。
因此,為了實現對壓電共振子的進一步的薄型化,考慮減小密封基板 103的厚度的方法。然而,在以往的電容內置型壓電共振子中,一對密封 基板103由陶瓷材料構成,因此,在形成平板狀的密封基板103時或裝配 電容內置型壓電共振子時等,存在密封基板103上容易產生裂紋或裂縫的 問題。尤其,越減小密封基板103的厚度,越容易發生上述問題,因此, 在成品率良好地生產密封基板103時存在極限,阻礙電容內置型壓電共振 子的薄型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做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適合薄型化的 壓電共振子。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壓電共振子的特征在于,具備:壓電基 板,其具有第一、第二主面;第一振動電極,其形成在所述壓電基板的第 一主面;第二振動電極,其形成在所述壓電基板的第二主面;第一密封基 板,其經由第一框體與所述壓電基板接合,以在所述壓電基板的第一主面 側形成第一振動空間;及第二密封基板,其經由第二框體與所述壓電基板 接合,以在所述壓電基板的第二主面側形成第二振動空間,所述第一密封 基板由陶瓷材料構成,所述第二密封基板由樹脂材料構成。
另外,本發明的壓電共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基板含有玻璃 纖維。
另外,本發明的壓電共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體由與形成所述 第二密封基板的樹脂材料同系的樹脂材料構成。
另外,本發明的壓電共振子的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密封基板的陶 瓷材料的電容率是200~5000,在所述第一密封基板的外表面設置有電容 形成用外部端子電極。
另外,本發明的壓電共振子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密封基板、和所 述第一框體之間夾有樹脂層。
另外,本發明的壓電共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樹脂層由形成所述第二 密封基板的樹脂材料構成,且所述密封基板的厚度與所述樹脂層的厚度大 致相等。
另外,本發明的壓電共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基板側作為裝 配面。
根據本發明的壓電共振子可知,通過由樹脂材料形成第二密封基板, 使其與由陶瓷材料構成的密封基板相比的情況下,能夠有效防止在薄型化 時產生裂紋或裂縫的情況,因此,能夠形成機械強度優越,且適合薄型化 的壓電共振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瓷株式會社,未經京瓷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58005144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