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紙質信封/塑料信封二用信函過戳機無效
| 申請號: | 200520122586.5 | 申請日: | 2005-10-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12554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1-30 |
| 發明(設計)人: | 葉寶榮;徐志江;童永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葉寶榮 |
| 主分類號: | B41F17/00 | 分類號: | B41F17/00;B41F33/16;B41F31/14;B41F31/34;B41F31/02;B41K3/02;B07C1/00;B07C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0014浙江省杭州市下***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紙質 信封 塑料 封二 信函 | ||
技術領域
信函過戳機是一種能在信函上加蓋郵政日戳、蓋銷郵票的水波紋戳(或業務種類戳、宣傳紀念戳等)的郵政專用設備。
本實用新型涉及上述過戳機中的一種新型的光、機、電一體,技術密集的小型設備。
技術背景??根據國家郵政局“函件業務處理規則”的規定,函件收寄時要在函件封面上加蓋含有收寄日期的郵戳,并用水波紋戳印蓋銷郵票。收寄的函件被運送到當地的郵件處理中心、經分揀裝袋后被轉運到寄達地的郵件處理中心,再經分揀分發到投遞支局(所)。函件投遞前還需由投遞支局(所)在函件封面上加蓋含有投遞日期的郵戳。郵戳規定為直徑∮25mm(最大∮28mm)的圓戳,郵戳的內容包括:市(縣)地名、支局(所)名或代碼、收投日期。其中日期:“××××.××.××.××”為十位,分別表示年、月、日、時。函件數量較少時,可以用手工,也可以用機器加蓋郵戳,當函件數量較大時一般都用機器加蓋郵戳。
按規定,函件的種類包栝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讀物、小包等。
要對信函(包括明信片、薄片印刷品,以下同)進行自動過戳,必須首先將成堆成疊的信函進行單封分離。按單封分離所采用的技術分類,目前國內外已有的信函過戳機大抵可分成兩大類:一類為氣吸分離式信函過戳機,另一類為摩擦分離式信函過戳機。氣吸分離式信函過戳機比較適合處理規格尺寸不大的薄片函件,其單封分離的速度可以很高,一般為:18000~30000封/小時,但機器結構復雜、維護不便、價格較貴、一般做成落地式,體積較大搬動不太方便。摩擦分離式信函過戳機主要的特點是機器結構簡單、使用和維護都比較方便、一般做成臺式,體積較小,搬動比較方便。其單封分離的工作速度一般為:12000~18000封/小時左右。
在我國,信函過戳機誕生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函過戳機所采用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但是,目前我國的信函過戳機存在如下一些明顯的缺點:①不論是氣吸分離式,還是摩擦分離式,其過戳信函的厚度一般都在5mm以下,對厚度大于5mm的信件或尺寸較大的函件(如內件為雜志等印刷品)仍需手工處理,暫時無法用機器過戳。②當機器對信函高速過戳時,戳印清晰度一般都比較差。③氣吸分離式信函過戳機對規格尺寸大于C5(舊國標7#)信封的信函一般不能勝任連續穩定地自動過戳。④摩擦分離式信函過戳機至今都未解決好自動供油墨的問題。⑤傳統的日戳頭中的日期一般采用字丁結構,變更日期時需先卸下日戳頭,然后更換字丁,再將日戳頭換上,這個過程除操作麻煩外主要的缺點還在于污染,每次更換字丁都免不了把手和環境弄臟。⑥傳統的日戳頭中字丁的材料一般為鉛錫合金,耐磨性較差,使用壽命短。⑦只能在紙質信封的信函上加蓋郵戳。
為了節約成本,近年在我國大量出現了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制成封套的商業信函,內件主要是雜志、廣告、小冊子等。目前,這類函件無法用傳統的信函過戳機自動過戳。因此,所述“紙質信封/塑料信封二用信函過戳機”一類的新設備必將應運而生。
廣泛使用各種類型的信函過戳機,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函件在郵政內部處理的時限。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傳統的摩擦式信函過戳機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出一種既能在紙質信封的信函上,又能在塑料信封的信函上自動加蓋郵戳的新型過戳機。更確切地說,該實用新型既能將成疊的紙質信封信函自動單封分離、自動過戳、自動計數,又能將成疊的塑料信封信函自動單封分離、自動過戳、自動計數;并增加了機器的工作速度可變、單封分離阻尼可變、戳印位置前后數碼可調、自動供墨墨量數碼可調、過戳壓力方便可調、日期撥輪式調整、密碼開機、故障自診斷、卡塞停機并警示、網絡通信等功能。本實用新型還采用了非接觸式快速啟停過戳、位置傳感、、溫度傳感以及網絡通信等技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葉寶榮,未經葉寶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52012258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改良的外燃機的助燃裝置
- 下一篇:生物柴油的催化合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