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象差糾正元件和采用它的光拾取器無效
| 申請號: | 01111835.0 | 申請日: | 2001-03-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337685A | 公開(公告)日: | 2002-02-27 |
| 發明(設計)人: | 金泰敬;安榮萬;鄭鐘三;徐偕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G11B7/135 | 分類號: | G11B7/135;G02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 代理人: | 馬高平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象差 糾正 元件 采用 拾取 | ||
1·一種糾正會聚透鏡引起的象差的象差糾正元件,象差糾正元件的特征在于,包括:
在一側上具有帶有多個臺階的至少一個臺階式凸形圖案的第一延遲元件;
與該第一延遲元件組合的第二延遲元件,第二延遲元件在面對第一延遲元件的一側或在相對的側上具有帶有多個臺階的臺階式凹形圖案,臺階式凹形圖案與至少一個臺階式凸形圖案相對應;
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的折射率對于第一偏振光束不同,從而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根據入射光束的偏振選擇地引起入射光束的相位差。
2·根據權利要求1的象差糾正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的多個臺階的每一個的光軸方向上的間距是λ0/(n0a-n0b)的整數倍,這里λ0是設計物鏡的第一偏振光束的波長,n0a和n0b分別是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對于波長λ0的折射率。
3·根據權利要求1的象差糾正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由各向異性材料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3的象差糾正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對于垂直于第一偏振光束的第二偏振光束具有基本相同的折射率。
5·根據權利要求1到4的任何一項的象差糾正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延遲元件和第二延遲元件相對于第一偏振光束的波長從λ0到λ1的改變引起的相位差表示為((n1a-n1b)·z(h)),其中n1a和n1b是第一延遲元件和第二延遲元件對于波長λ1的折射率,h是離開光軸的距離,z(h)是在距離h處從光接收表面到第一延遲元件或第二延遲元件的特定臺階的高度,相位差與波長變化相反。
6·根據權利要求5的象差糾正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延遲元件的至少一個臺階式凸形圖案和第二延遲元件的臺階式凹形圖案以光軸為中心是同心的,并且對于具有波長λ1的光束,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引起的相位差隨著離開光軸的距離增加而增加或降低。
7·根據權利要求5的象差糾正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延遲元件包括多個臺階式凹形圖案,從而第一延遲元件的至少一個臺階式凸形圖案配合于第二延遲元件的該多個臺階式凹形圖案。
8·一種光拾取器,包括第一光源;聚焦來自第一光源的一光束以在記錄媒體上形成光斑的物鏡;設置在第一光源與物鏡之間的光路上的用于改變第一光源的光束的傳播路徑的光路改變裝置;用于接收在由記錄媒體對其進行反射后經物鏡和光路改變裝置的光束的光電檢測器,光拾取器的特征在于第一光源發射第一光束,該第一光束作為具有適合于高密度記錄媒體的相對短的波長的第一偏振光束,用于糾正第一光源發射的第一光束的波長變化引起的色差的第一象差糾正元件被設置在光路改變裝置與物鏡之間的光路上;并且第一象差糾正元件包括其折射率對于第一光束不同的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并且把第一象差糾正元件設計成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相對于第一光束的波長改變引起的相位差隨著離開光軸的距離增加而增加或降低,從而糾正波長改變引起的色差。
9·根據權利要求8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把第一象差糾正元件的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組合起來;第一延遲元件具有臺階式凸形圖案,臺階式凸形圖案包括圍繞光軸同心的多個臺階,第二延遲元件在面對第一延遲元件一側上或在相對的一側上具有臺階式凹形圖案,臺階式凹形圖案與第一延遲元件的臺階式凸形圖案相對應;把第一象差糾正元件設計成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引起的相位差隨著離開光軸的距離增加而增加或降低。
10·根據權利要求9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的多個臺階的每一個的光軸方向上的間距是λ0/(n0a-n0b)的整數倍,這里λ0是設計物鏡的第一偏振光束的波長,n0a和n0b分別是第一和第二延遲元件對于波長λ0的折射率。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延遲元件和第二延遲元件相對于第一偏振光束的波長從λ0到λ1的改變引起的相位差表示為((n1a-n1b)·z(h)),其中n1a和n1b是第一延遲元件和第二延遲元件對于波長λ1的折射率,h是離開光軸的距離,z(h)是在距離h處從光接收表面到第一延遲元件或第二延遲元件的特定臺階的高度,相位差與波長變化引起的象差相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星電子株式會社,未經三星電子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1111835.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