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稀土改性多元復混肥無效
| 申請號: | 01103276.6 | 申請日: | 2001-0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367159A | 公開(公告)日: | 2002-09-04 |
| 發明(設計)人: | 呂慶淮 | 申請(專利權)人: | 呂慶淮 |
| 主分類號: | C05G3/00 | 分類號: | C05G3/00;//;C05F1102;C05D9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76005***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稀土 改性 多元 復混肥 | ||
土壤肥力是影響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要保持農業生產穩定持續發展,首先要增加土壤養份含量,協調養分組成,改善土壤營養條件,不斷提高土壤肥力。
當前,世界化肥生產已進入一個新階段,高效多元素復合肥或復混肥正在代替過去的單一低濃度的化肥品種??蒯尫柿弦殉蔀楫斀袷澜缁使I的發展方向,稀土肥料、生物肥料正成為新一代肥料品種沖擊著過去的肥料品種。
近年來,國內已經把腐植酸應用于化肥工業,生產出含腐植酸和黃腐植酸的復合肥產品。腐植酸是一類結構性質相近物質的復雜混合物,是草炭、褐煤或風化煤的堿抽提物。因為它是一種親水膠體帶有能和金屬離子交換結合的酸性基團,又帶有氧化還原反應的基團(也許還有一些沒搞清楚的基團),因而是一種多功能混合物。腐植酸作為一種植物生產調節劑早已被證明,且還能抑制氣孔開度,使植物減少蒸騰。因此,抗旱或抗枯萎。
腐植酸是一種優良的土壤改良劑和植物生產刺激劑。對養分和水份具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同時,可與土壤中的鋁、鎂、鈣等多種元素形成螯合物,阻止了土壤中鋁、鎂、鐵、鈣等元素對磷的固定,從而大大地提高了磷的利用率。
腐植酸還能通過鹽基交換,并經過分解以及作為螯合劑,稀土用作肥料,其有效利用率很低,只有通過加入螯合劑等物質與之螯合后,才能提高其有效利用率。腐植酸作為一種廉價的自然資源,具有螯合性能,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稀土的利用率。
腐植酸肥料是我國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類肥料。CN1025430C和CN1030655C中有過介紹。這類肥料中有的是固體肥料,有的是液體肥料。從貯運和使用方便的角度考慮,農民更愿意使用固體肥料。特別是高效固體復合肥或復混肥。
天然石膏可以用作土壤調理劑。一致的意見是:硫酸鈣中的Ca2+與2Na+交換,從而改善了粘上的滲透性。磷石膏可以作為土壤調理劑而不需要凈化,美國和澳大利亞使用磷石膏作為土壤調理劑都已獲得成功。
磷石膏的組成,因不同的濕法磷酸工藝流程和不同地區的原料礦石而有差異。以73-75BPL摩洛哥礦為原料,采用半水物流程,二水物流程,半水一二水物流程所得磷石膏(濾餅)的組成,其重量百分比(干基)分別為:P2O5<1.4%,CaO3?2%-37%,SO42-?52.8%-60.1%,F?0.5%-1.5%,SiO2?0.4%-0.7%,Fe2O3<0.1%,Al2O3<0.1%,MgO<0.1%,另外,痕量元素Cd,Cu,Zn,Pb,(Ir,V也會從磷礦中轉移到磷石膏中,其中它們的轉移量按重量百分比計:Cd?20%,Cu?64%-100%,Zn?20%-49%,Pb?100%,Cr?3%-26%,V?1%-100%。
濕法磷酸中所副產的磷石膏的量根據不同的原料礦和不同的工藝流程而不同。一般生產ItP2O5約副產4-6t磷石膏。在我國,這種副產磷石膏尚未被大量地利用,因此,許多磷酸廠和磷銨廠都有大量積壓。甚至給生產廠家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它占了大片的場地面又無法利用它。無論從環境保護還是從經濟效益方面都不利。開發利用磷石膏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情。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利用自然資源,合理調整作物施肥中的養分含量,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環境,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發明復合肥是在綜合小麥、玉米及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生產發育過程中對氮磷鉀及微量元素需求量的基礎上,在對山東、河南兩省部分地市的土壤結構和肥力進行初步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從發展我國農業、保護環境、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戰略高度出發,利用國內資源十分豐富的泥煤和尚未被大量開發利用的磷石膏,將無機材料、泥煤和磷石膏、稀土混合造粒,制造稀土改性氮磷鉀多元復混肥。不僅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資源,生產成本低,生產工藝簡單,而且對土壤、作物、水系等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呂慶淮,未經呂慶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110327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