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大流道抽稠防砂泵無效
| 申請號: | 00237411.0 | 申請日: | 2000-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429653Y | 公開(公告)日: | 2001-05-09 |
| 發明(設計)人: | 徐文慶;宋開利;朱云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勝利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藝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F04B47/02 | 分類號: | F04B47/02 |
| 代理公司: | 石油工業專利服務中心 | 代理人: | 李夫壽 |
| 地址: | 257000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大流道抽稠防砂泵 | ||
本實用新型涉及深井泵,尤其涉及一種石油開采用的,特別是在稠油、出砂井用的大流道抽稠防砂泵。
目前,油田使用的抽稠油泵多采用由兩個不同直徑的泵串聯而成,一般小直徑泵在上,大直徑泵在下,靠兩泵直徑差形成泵腔,進油閥和排出閥都裝在游動柱塞上,無固定閥。但由于這種泵的進油閥設置在柱塞上,受柱塞直徑的限制,因而存在著進油閥的過流面積小,油流阻力大,導致這種泵吸入性能差、泵效低;在含砂井中工作易造成砂卡等缺點和不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既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點和不足之處,具有大流道、阻力小、吸入性能好、泵效高、又具有等徑刮砂防砂柱塞的大流道抽稠防砂泵。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達到的:
一個游動泵筒與固定柱塞相配合密封,在固定泵筒的外部游動,固定泵筒上接油管柱,下連固定柱塞,游動柱塞在固定泵筒中運行,出油閥連接在游動柱塞上,游動柱塞一端連接抽油桿,另一端連接聯桿,進油閥與游動泵筒相聯接。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通過如下措施來達到:
固定柱塞和游動柱塞為等徑刮砂結構,游動柱塞有刮砂倒角,固定柱塞下部為刮砂喇叭口。聯桿與進油閥之間連接脫節器,進油閥安裝在大直徑游動泵筒上,為過流面積大的大流道結構,其下部可連接增加泵下行動力的加重量大、范圍可調的加重物,如加重桿、油管等。
上沖程時,抽油桿柱通過游動柱塞、抽油桿、聯桿和脫節器,帶動游動泵筒上行,進油閥關閉,游動柱塞下部泵筒容積減小,液體壓力增高,當升至油管柱內的壓力時,打開出油閥,液體排入油管柱內直至地面;下沖程時,抽油桿柱及下部加重物帶動游動泵筒下行,泵腔容積增大,壓力降低,進油閥打開,出油閥關閉,液體充分充滿泵腔,這是由于游動泵筒的大流道結構和進油閥入口壓力大于現有技術吸油時入口壓力的原因,大大提高了泵的充滿程度及泵效。由于采用了等徑刮砂柱塞結構,當游動柱塞上行時,有效地將泵筒內壁的砂粒刮落于柱塞腔內,消除了柱塞與泵筒之間由于砂粒的壓實作用形成的硬性擠壓摩擦力,防止了損壞和砂卡柱塞;游動柱塞下行時,柱塞下方泵腔內液體排出,由于液流的沖刷作用,將積存柱塞排液處的砂粒沖刷干凈,防止砂卡、砂磨柱塞。
本實用新型的圖面說明如下:
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視圖。
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詳述:
如附圖,固定泵筒1上部與油管柱相連,下部連接固定柱塞5。游動柱塞2上接抽油桿,下接聯桿6,出油閥4裝在游動柱塞2上,游動柱塞在固定泵筒1中運行。脫節器7一端與聯桿6連接,另一端與進油閥8相聯。游動泵筒3下部與進油閥8連接,上部套在固定泵筒1的外部,并在聯桿的帶動下進行游動。進油閥的下部連接加重物9,加重物為油管或加重桿,可大范圍調節重量。固定泵筒1、游動泵筒3、出油閥4和進油閥8均為常規泵的標準件;聯桿6為普通抽油桿。游動柱塞2為等徑刮砂結構,柱塞上、下部均有刮砂倒角(圖中為60°)。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有以下優點:
1.進油閥采用大流道設計,具有過流面積大,流動阻力小的特點;
2.進油閥安裝在游動泵筒上,泵7充滿程度高;
3.進油閥及游動泵筒下接重量可大范圍調節的加重物,泵下行阻力小,增加了泵下行的動力;
4.采用等徑刮砂柱塞,可有效地防止砂磨、砂卡柱塞,大幅度提高泵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勝利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藝研究院,未經勝利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藝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23741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