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可控制熱交換系統自動回吐水分的水盤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00236019.5 | 申請日: | 2000-05-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425314Y | 公開(公告)日: | 2001-03-28 |
| 發明(設計)人: | 翁國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煜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6/16 | 分類號: | F24F6/16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黎光,湯保平 |
| 地址: | 臺灣省臺中縣***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可控 制熱 交換 系統 自動 回吐 水分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增濕控制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可控制熱交換系統自動回吐水分的水盤裝置。
在許多需要高濕環境的作業區如冷藏庫或產業制程、溫室等需高濕環境的場合,對于蔬菜、水果、花卉等的保鮮冷藏,或是溫定花卉、水耕蔬果等的栽種,極為注重環境濕度的維持,一般多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利用加濕器的加濕來維持適當的濕度。
2、于冷凍空調系統中其壓縮機運轉時,將蒸發器風扇馬達的轉速降至50%,以減少除濕能力,當作業區達到設定值時,壓縮機停止運轉,風扇馬達則全速運轉,將水盤的水蒸發送回作業區中,以達到增濕的效果。
目前各種增濕方法皆無法達到理想的目標,以及有效維持恒濕狀態,甚至造成能源龐大的浪費,此皆為業界的缺點,創作人鑒于此,乃積極投入研發,終于完成本實用新型的創作,即本實用新型是裝設于作業區(如冷藏庫等)的冷凍空調系統其熱交換系統的制冷盤等底緣,以使作業區環境濕度維持于穩定理想值,而解決已知各種加濕方法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可控制熱交換系統自動回吐水分的水盤裝置,能自動回吐供應作業區所需水分,以使作業區環境濕度維持于穩定的理想值。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可控制熱交換系統自動回吐水分的水盤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裝設于冷凍空調系統中的制冷盤管底緣,主要包括一水盤、一釋熱元件、一控制器及一送風裝置,其中:
一水盤,是為一盛水盤體;
一釋熱元件,是具備釋熱蒸發水盤內水分的管路元件;
一控制器,是包含一感測單元、一設定單元、一中央處理單元、一電源供應單元、一輸出控制單元;
一送風裝置,是為提供風量的裝置。
該釋熱元件為一電熱元件或為一熱水管路,或為冷凍空調系統的冷凝管路。
該控制其送風量的送風裝置為一風扇馬達或為一風管的風門。
該能根據作業區的溫度值變化控制該冷凍空調系統的壓縮機或冰水控制閥的開關動作的控制器是與系統中的壓縮機或冰水控制閥連線。
該控制器與系統中的以控制其送風量大小的送風裝置連線。
該能釋熱蒸發水所需的熱量的釋熱元件是受控制器的控制。
該控制器所包含的感測單元,是由一個或多個除可對環境濕度進行偵測外,亦可對作業區內的環境溫度進行偵測的感測器所組成。
該水盤內設一能偵測水盤內水位高低的水位偵測元件。
該水盤內設一能提供及控制補給水供應的給水管路。
本實用新型藉由釋熱元件提供的熱量,控制水盤內水分的蒸發量,來達到自動回吐供應作業區所需水分,以使作業區環境濕度維持一穩定理想值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主要包括一水盤、一釋熱元件、一控制器及一送風裝置,藉以自動回吐供應作業區所需水分,使作業環境的濕度維持于穩定理想值。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和實施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于直接膨脹式冷凍空調系統的系統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于間接膨脹式冷凍空調系統的系統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系統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系統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于直接膨脹式冷凍空調系統的控制流程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于間接膨脹式冷凍空調系統的控制流程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其控制器的方塊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控制器的電路簡圖。
首先,請參閱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于直接膨脹式冷凍空調系統1的系統示意圖,該系統1包括有一壓縮機11、一冷凝器12、一干燥過濾器13、一冷煤控制器14及一制冷盤管15(或稱蒸發器),此系統1對作業區A1進行空調供應,在作業區A1內適當處設有一濕度感測器B1用以偵測環境濕度值RH、一溫度感測器B2用以偵測環境溫度值Ta,此兩感測器B1、B2、壓縮機11、制冷盤管15內的風扇馬達及水盤裝置2是與系統的控制單元D1相連接,其中本實用新型的水盤裝置2是裝設在制冷盤管15的底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煜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煜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23601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