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溜溜車的轉向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00233315.5 | 申請日: | 2000-05-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429220Y | 公開(公告)日: | 2001-05-09 |
| 發明(設計)人: | 梁素滿 | 申請(專利權)人: | 梁素滿 |
| 主分類號: | A63C17/00 | 分類號: | A63C17/00;B62M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張衛華 |
| 地址: | 臺***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溜溜 轉向 結構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溜溜車的轉向結構,尤指一種可有效提升溜溜車于轉向時的穩定性及安全性,且讓使用者更容易駕馭的溜溜車的轉向結構。
國內車輛的成長速度十分驚人,而道路的規劃卻永遠趕不上車輛的成長,故交通擁塞現象處處可見,因此自行車再度成為短程的代步工具,再加上國人體閑時間增加,騎乘自行車更成為休閑活動之一。溜溜車是近幾年來所興起與自行車相類似的車種,由于溜溜車的體積小、重量輕等因素,深受大眾所喜愛,有風靡全國的趨勢,故其有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亦值得業界研究,經過對市面的溜溜車結構、特性作深入研究,發現這類溜溜車于使用時具有下列缺點:
1.轉向時穩定性不夠,易發生危險
溜溜車轉彎時會產生向外的離心力,一般自行車系利用人體向內傾斜產生向心力來抵消此離心力,以達平衡,但溜溜車因受車輪小的限制,且容易產生震動,更無法利用向內傾斜的方式來達到平衡,因此溜溜車轉彎時的穩固性較差,相對衍生了使用上的危險性。
2.騎乘時不易駕馭
一般的溜溜車與自行車相同,只有前后兩車輪,且車輪的尺寸較自行車小很多,因此不如自行車易控制,若加上路面產生的跳動,容易使車身產生搖晃,將使騎乘者更不易操控難以平衡,或許平衡感佳的使用者能輕易騎駛,但平衡感略差或年齡較小的兒童卻常有摔跤的情形,因此溜溜車使用上的安全性實值得改進。
鑒于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提升溜溜車于轉向時的穩定性及安全性的溜溜車的轉向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操控性佳,讓使用者可輕易駕馭的溜溜車的轉向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溜溜車的轉向結構,其包括一滑板車,其特征在于:
滑板車的前車架近前端處設一樞接孔,該樞接孔中樞設車頭管,該車頭管底端固設一活動板,該活動板的兩側分別樞接連桿;車架前端的兩側結合兩相對設置的連接件,各連接件的另端分別徑向樞接一輪架,該輪架外側向外突伸的凸軸上穿設一車輪,該輪架的另端樞接另一連桿;每側的兩連桿由一調整螺帽結合;藉由輪架、連桿與車頭管底端的固定板形成一類似四連桿機構。當車頭管轉動時,通過連桿的連動使輪架和車輪產生相同角度的轉動。
所述輪架的中央設有供容置連接件及連桿的貫穿的穿槽。
所述樞接于車頭管底端固定板的連桿與樞設于輪架另端的連桿設有不同方向的螺紋,并通過中間的調整螺帽轉動來微調距離。
本實用新型將原本只有前后各一車輪的溜溜車,設計成前端兩側各具有一前車輪的結構,形成較佳的三點支撐,讓平衡感差或年齡小的兒童亦可輕易操控,不會有摔跤之虞,有效提升了穩固性及安全性,能讓一般便用者更容易駕馭。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轉向結構采用兩側雙前輪的設計,因此轉彎時具有較佳的支撐性,可以提升平衡功效,藉此使溜溜車于轉彎時更穩定安全。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兩連桿結合的局部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前車輪轉向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形成避震功效的實施剖面圖。
請參閱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溜溜車的轉向結構包括一滑板車,主要系于滑板車的車架10近前端處設一樞接孔11供車頭管100由下向上穿設,車頭管100的上端向上伸設一車手桿120供手部握持,車頭管100的底端固設一活動板110,該活動板110的兩側各樞接一連桿61,車架10前端的兩側結合相對設置的連接件40,連接件40的另端徑向樞接一輪架50,令輪架50得以左右偏擺,該輪架50的中央設有供容置連接件40及連桿60的貫穿穿槽51,且外側設有向外突伸的凸軸52供車輪70穿設,并于輪架50的另端穿槽51內樞接一與樞設于活動板110上的連桿61螺紋方向相反的另一連桿60,并于兩連桿61、60間螺設一調整螺帽65,用來微調連桿61、60間的距離,藉由輪架50、連桿61、60與車頭桿100底端的活動板110形成一類似四連桿機構,以達成轉向的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梁素滿,未經梁素滿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23331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