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滑板車后輪避震裝置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00232716.3 | 申請日: | 2000-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420035Y | 公開(公告)日: | 2001-02-21 |
| 發(fā)明(設計)人: | 蔡水德 | 申請(專利權)人: | 蔡水德 |
| 主分類號: | A63C17/00 | 分類號: | A63C17/00;B62M1/00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新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惠春 |
| 地址: | 臺灣省彰化縣***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滑板 后輪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滑板車后輪避震裝置。
近期,“滑板車”已儼然形成一股流行風潮,由于造型輕巧、使用及攜帶都極為方便故深受歡迎,而且其正快速地漫延流傳于世界各地。誠然,滑板車雖僅利用單腳一蹭一蹭地作直行或轉彎等滑行,但卻已由休閑工具而漸成短距離的代步工具,其受喜愛的程度與日俱增,因此如何增進滑板車的進一步實用效益,特別是如何令滑板車的后車輪具有避震功效,使滑板車的騎乘更具便捷及舒適感,已成為當務之急。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滑板車后輪避震裝置,以使滑板車的后輪部位具有減震緩沖的功效。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在滑板車的板體末端突耳處與后輪輪座的突耳軸孔以一樞梢貫設形成活動樞接,并在該板體與后輪座的夾合區(qū)位置連設一彈性體。
其中,彈性體的設置是由后輪輪座的突耳貫孔中貫設一插梢,并借助推柱的端環(huán)部穿套插梢,以柱桿依序分別插套調整螺帽、壓板、彈性體及板體檔塊的通孔、緩沖膠環(huán)后,再以華司襯片結合螺帽螺合收束。壓板一側的調整螺帽可供調整壓板在柱桿上的進退位移,而借以操控調節(jié)彈性體的彈力。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當后輪遇震時,形成以該活動樞接部作為夾合位移的軸心,使夾合區(qū)位置連設的彈性體來形成夾掣彈力,并使滑板車的后輪部位具有減震緩沖的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元件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遇震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滑板車的外觀示意圖。
請配合參閱圖1-5說明所示,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在滑板車1的板體11末端111突耳112處與后輪輪座13的突耳131軸孔132以一樞梢133貫設形成活動樞接,并利用該板體11與后輪輪座13的夾合區(qū)位置A連設一彈性體14,當后輪12遇震時,形成以該活動樞接部作為夾合位移的軸心,使夾合區(qū)位置A連設的彈性體14來形成夾掣彈力,并使滑板車1的后輪12部位具有減震緩沖的功效。
本實用新型中該彈性體14的設置是可由后輪輪座13的突耳131貫孔134,被一插梢135所貫設,并借助推柱136的端環(huán)部1361穿套插梢135,以柱桿1362依序分別插套調整螺帽1363、壓板1364、彈性體14及板體11檔塊110的通孔1101、緩沖膠環(huán)1365后以華司襯片1367及結合螺帽1366螺合收束,使當后輪遇震時(如圖4所示),板體11及輪座13乃以該活動樞接部(即樞梢133)作為夾合位移的軸心,而推柱136是朝板體11的檔塊110方向壓掣,而令連動的壓板1364迫壓彈性體14,則彈性體14抵止于板體11下方的檔塊110,借以形成夾掣彈力,其中,壓板1364一側的調整螺帽1363是可供調整壓板1364在柱桿1362上的進退位移,而借以操控調節(jié)彈性體14的彈力,進而達到使滑板車1的后輪部位具有減震緩沖的功效。
又,設在輪座13突耳131的軸孔132,其二端側是插設有膠質襯套1321,借以提供樞梢133、突耳112等部位有較佳的滑配、活動樞接效果,再者樞梢133的另端是以一定位螺絲1331螺定收束;其次檔塊110的通孔1101為一恒大于柱桿1362的擴孔,其可對穿設其中的柱桿1362于往復動作位移時產(chǎn)生些微偏移的容許裕度,而華司襯片1367是司拘限緩沖膠環(huán)1365的受擠壓變形,且緩沖膠環(huán)1365乃可有效地使推柱136在推壓彈簧回程中,吸收緩沖華司襯片1367及結合螺帽1366頂掣檔塊110的作用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蔡水德,未經(jīng)蔡水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23271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