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多角度可調式自動持骨復位器無效
| 申請號: | 00221006.1 | 申請日: | 2000-07-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457972Y | 公開(公告)日: | 2001-11-07 |
| 發明(設計)人: | 孫武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孫武堅 |
| 主分類號: | A61B17/56 | 分類號: | A61B17/5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4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角度 調式 自動 復位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骨科手術用持骨復位器。
隨著交通、工傷事故發生率增加,創傷外科居外科急診的首位,而長骨骨折(四肢骨折)又占創傷骨科60%以上,其損傷程度日趨嚴重,手術率不斷上升。傳統的持骨鉗雖為骨科常用手術工具,但僅能作暫時持骨使用,且使用時勞動強度大,又無法作固定使用。目前較廣泛使用的骨三抓固定器雖有一定持骨固定功能,但有以下缺陷與不足:1、抓鉤小,其頭部以二個抓鉤為一側,對側為單抓鉤,致使對抗抓固應力不均,咬合力小,穩定性差。2、當三抓鉤鉗抓住骨折端后,骨折線被遮擋,有礙于直視下準確復位,內固定鋼板按放位置也受一定限制。3、三抓固定器為直柄結構,影響手術鉆孔及螺絲緊固,使用不方便。4、三個抓鉤間距有限,不能適應復雜的粉碎性骨折手術。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術的缺陷與不足,提供一種應力均等,咬合力強,穩定性好,使用方便、快捷的多角度可調式自動持骨復位器。
本實用新型由前后對稱設置的抓鉗(2)與抓鉗(2’)組成,抓鉗(2、2’)的鉗臂(5、5’)上設有由萬向球頭螺桿(4、4’)和雙向調節螺母(3)組成的萬向調節支撐機構,鉗臂(5、5’)的后部設有由調節螺柱(6、6’)和調節螺母(7、7’)組成的鉗口調節機構,調節螺柱(6、6’)的下部設有由前后調節板(9、9’),連接左右調節板的固定板(8、8’)和緊固螺栓(11、11’)組成的縱軸調節機構。鉗臂(5、5’)上的銷軸孔(2a、2a’)為腰形孔,鉗臂(5、5’)上有折角。前調節板(9)的一端為環狀,后調節板(9’)的一端為鉤狀。調節螺柱(6、6’)與前后調節板(9、9’)的連接部設有柱套(10、10’)。抓鉗(2、2’)頭部的鉗口(1、1’)為雙聯式“8”字形鉗口。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1、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兩抓鉗前、后對稱設置,鉗臂設有萬向調節支撐機構和縱軸調節機構,故前后應力均等、咬合力強、穩定性好,并可按骨折情況隨機調節抓咬間距。既適用于橫斷、螺旋形等普通骨折,又適應于粉碎性、多節段等復雜骨折的鉗持固定,并可減輕手術醫生勞動強度。
2、因左右抓鉗有一定間距,且鉗臂呈一定角度彎曲故骨折端無遮擋,可在直視下準確復位,鉆孔、擰合鋼板螺釘不受器械阻礙。又因鉗口為雙聯式“8”字形結構,內固定鋼板穿插方便,定位準確。
3、通過調節鉗臂部的萬向調節支撐機構,可隨意調節鉗口角度,以調整骨折端的旋轉與成角畸形。骨折解剖對位后擰合萬向調節支撐機構,即可使之定位。總之,本實用新型的各機構與鉗臂組合成支架形式,操作可靠方便,簡單快捷。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的前、后抓鉗(2、2’)用優質鋼材制作。抓鉗(2、2’)頭部的鉗口(1、1’)為雙聯式,內腔呈“8”字形,故夾緊時可有四個緊固點(參見附圖)。鉗臂(5、5’)上各有一球頭嵌槽,嵌槽內分別固定萬向球頭螺桿(4、4’),萬向球頭螺桿(4、4’)與雙向調節螺母(3)縲紋連接,組合成萬向調節支撐機構。鉗臂(5、5’)的后部各開有一尾孔,鉗口調節機構的調節螺柱(6、6’)分別穿過尾孔后擰上調節螺母(7、7’)。前調節板(9)的一端為環形,套裝在調節螺柱(6)上,后調節板(9’)的一端為鉤狀,連接調節螺柱(6)。前后調節板(9、9’)的調節孔(12、12’)為長腰孔。固定板(8、8’)由緊固螺栓(11、11’)穿過調節孔(12、12’)后螺母緊定。調節螺柱(6、6’)與前后調節板(9、9’)的連接部可增設柱套(10、10’)以防止晃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孫武堅,未經孫武堅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22100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