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插頭連接器無效
| 申請號: | 00216663.1 | 申請日: | 2000-03-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415496Y | 公開(公告)日: | 2001-01-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耀豪 | 申請(專利權)人: | 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639 | 分類號: | H01R13/639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316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插頭 連接器 | ||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插頭連接器,尤其是有關一種通過具彈性的卡扣片與對接電連接器穩固組扣的插頭連接器。
隨著電氣市場日趨成熟,各電氣產品正朝著輕、薄、短、小的趨勢發展,故要求相應的插頭連接器體積也隨之變小。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前案如美國第5,934,942號專利,該現有電連接器具有與對接電連接器卡扣的卡扣部,而其蓋體上凸設有按壓部,于按壓部上施力可使其抵接于卡扣件的施力部分,從而卡扣部收縮而便于與對接電連接器連接,因此上述蓋體的寬度均應稍大于兩卡扣件的距離。
請參閱圖1所示,現有電連接器1′包括上蓋體10′、座體20′、本體30′、容置于本體30′所開設的收容槽31′內的兩個卡扣體40′及設置于本體30′內的大量導電端子50′。其中本體30′收容于上蓋體10′與座體20′所形成的收容空間內,卡扣體40′具有固持于收容槽31′的固持部42′并向上突出于本體30′上方的支力部41′,上蓋體10′上對應上述支力部41′位置凸設有按壓部11′,于按壓部11′上施力使其抵壓于支力部41′,從而設置于卡扣體40′前端的卡扣部(未圖示)回縮至上述收容槽31′,使電連接器1′能順利自對接電連接器(未圖示)退出。
雖然,上述電連接器1′也可完成插接功能,然而其支力部41′自固持部42′垂直于按壓部11′向上設置,故其兩支力部41′間的距離與兩固持部42′間的距離相等,按壓部11′須抵合于上述支力部41′,從而其寬度不能小于兩卡扣體40′間的距離,因而容置有按壓部11′的插頭連接器1′的寬度需較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插頭連接器,其用以卡扣于對接電連接器的卡扣片具有向相對方向延伸的受力支片,以減小插頭連接器的寬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插頭連接器包括本體、端子、基座、卡扣片及蓋體,蓋體組設于基座上方,其上凸設有可與卡扣片上所設置的受力支片相抵持的按壓部,按壓上述按壓部可使卡扣片前端的卡扣部產生位移。其中卡扣片收容于基座上的收容槽內,包括第一臂、第二臂及將兩臂固接的連接部,第一臂向上延伸出受力支片,其特征在于:該受力支片具有朝相對方向彎延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繼續向上延伸的受力部。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可以使插頭連接器的蓋體寬度減小,從而使插頭連接器的整體寬度變小,有利于電器元件的小型化。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現有插頭連接器的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插頭連接器的部分組裝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插頭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
圖4是圖3中5--5線的剖視圖。
請參閱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插頭連接器1包括上蓋體10、座體20、本體30、大量收容于本體30所設的端子通道31(請參閱圖4所示)內的導電端子40及設置于座體20所開設的收容槽21內的兩卡扣片50,其中座體20略呈矩形結構,其上具有用以容置上述本體30的收容空間22。沿兩側壁23向前凸伸有兩引導柱24,以便于插頭連接器1插入于對接組件,且兩側壁23上開設的收容槽21貫穿至上述引導柱24。側壁23后端具有兩干涉部231,而線纜6則自座體20后端導出,一橫梁25跨過上述線纜6而于上部形成一平面,以利于座體20與上蓋體10的結合。上蓋體10對應座體20呈矩形,其上部凸設有按壓部11,其通過一連接部111與上蓋體10連接并提供彈性,而其它部分則與上蓋體10脫離,該上蓋體10周緣對應上述側壁23位置向下凸設凸緣12(參照圖4所示),用以與座體20圍設而封閉收容空間22。上蓋體10后部具有兩結合部13,以與座體20的干涉部231相互干涉而達成穩固連接,且上蓋體10尾端的凸緣12上開設有弧形凹槽14,其可與線纜6外圍相吻合。本體30穩固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間22內,而導電端子40則收容于本體30內所設的端子通道31而與上述線纜6相連接,以傳輸電訊信號??燮?0大致呈匚形結構,具有第一臂51及第二臂52,且其一端設置有一連接部53。第一臂51上向上凸伸有受力支片511,受力支片511包括延伸部5110及受力部5111,其中延伸部5110傾斜設置并向收容空間22方向延伸,而受力部5111則自延伸部5110繼續向上延伸設置,所以本實用新型插頭連接器1的兩受力支片511的受力部5111間的距離較本實用新型背景所揭前案的支力部間的距離短。而且第一臂51頂端設置有卡扣部512,以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干涉穩固。
請參閱圖2及圖4所示,卡扣片50收容于收容槽21內,上述受力支片511的一部分及設置于卡扣部512前端的凸齒5121均突出于側壁23上方(請配合參閱圖3),上蓋體10的結合部13插入于座體20的干涉部231內,以使上蓋體10與座體20達成穩固連接。按壓部11則位于上述受力部5111上方位置,施力按壓該按壓部11使其抵推受力部5111,則卡扣片50的第一臂51整體下移從而凸齒5121收容于座體20的收容槽21內,因此插頭連接器1則易于自對接電連接器內拔出,需要拔出時,按壓按壓部11使凸齒5121回縮至收容槽21,則可方便卡扣部512的退出。因為受力支片511的延伸部5110向內傾斜設置,則按壓部11的寬度只需稍大于兩受力部5111間的距離即可,所以可使插頭連接器1的整體寬度較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21666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