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播種機大小交錯雙圓盤側下位種肥分施開溝器無效
| 申請號: | 00209121.6 | 申請日: | 2000-04-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414603Y | 公開(公告)日: | 2001-01-17 |
| 發明(設計)人: | 劉殿生;沈永寧;徐群;張曉勇;李長榮;韓英志;馬旭;趙志勛;李鍵;馬成林;楊龍驤;楊勝南;于建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耕作種植機械研究所;陜西省西安農業機械廠;石家莊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C7/20 | 分類號: | A01C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萬科園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張亞軍,李丕達 |
| 地址: | 100083***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播種機 大小 交錯 圓盤 下位 種肥 分施開溝器 | ||
本實用新型屬于播種施肥的農業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播種機大小交錯雙圓盤播種側下位深施化肥的種肥分施開溝器。
多年來小麥播種機采用圓盤開溝,播種施種肥為同層同行混施,這種形式不但使施用種肥的數量和品種受到制約,而且所施的化肥與種子直接接觸或距離很近而燒種,造成小麥缺苗斷壟,影響小麥全苗和獲得高產,尤其是近年推廣化肥深施,小麥精少量播種技術,種子的行距、粒距、深度要求有一個較準確位置,每株麥苗要具有均等的生存空間和營養面積,這就對于小麥播種施用種肥的數量和位置提出新的技術指標,原有的播種施用種肥機構已滿足不了新技術實施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使用可靠,肥效利用率高,作業成本低,實現種肥勻播、種肥分施,形成不同深度、各自條帶的播種機大小交錯雙圓盤側下位種肥分施開溝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播種機大小交錯雙圓盤側下位種肥分施開溝器,主要是由分別固定在兩個軸承座上的兩個圓盤,分別通過兩個開溝器軸安裝在立柱的兩個軸套及導肥管和導種管構成的,其特征在于兩個圓盤直徑大小不等、夾角大小不等;兩個軸套固定位置相錯、夾角β1、α1大小不等;小圓盤邊緣與大圓盤內面有一聚合點E;導肥管靠近大圓盤,導種管靠近小圓盤;導肥管和導種管間設置有柔性材料護種板。軸套夾角β1與大圓盤夾角β大小相同;軸套夾角α1與小圓盤夾角α大小相同。大圓盤夾角小,小圓盤夾角大。大小圓盤聚合點E與小圓盤回轉軸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積極效果:
1.肥料深于種子側下2-5厘米,解決種肥互混燒種難題,能夠滿足小麥播種施種肥品種、數量和位置的農藝要求,并提高化肥利用率;
2.能滿足小麥精少量播種行距、粒距、深度的三維座標位置要求,有利于小麥播種均勻出全苗和壯苗的形成;
3.實現種肥勻播、側下位種肥分施,形成不同深度、各自條帶。
4.結構設計新穎簡單、緊湊、使用可靠,作業成本低,易于推廣應用等優點,對于我國小麥生產有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的主視圖;
圖2為圖1中A-A、B-B旋轉剖視圖。
下面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參閱圖1、圖2所示,播種機大小交錯雙圓盤側下位種肥分施開溝器,主要是由分別固定在兩個軸承座4、9上的兩個圓盤3、8和分別通過兩個開溝器軸5、10安裝在立柱2上的兩個軸套6、11及與立柱2聯結的導肥管1和導種管7構成的。所述開溝器是通過立柱2聯結于播種機機架下方的開溝器拉桿上,兩個圓盤3、8直徑大小不等、夾角β、α大小不等;一大圓盤3固定軸承座4通過開溝器軸5安裝在立柱2端頭下方軸套6上,該固定軸套6夾角β1與大圓盤3夾角β相同;一小圓盤8固定軸承座9通過開溝器軸10安裝在立柱2端頭另一側上方軸套11上,該固定軸套11夾角α1與小圓盤夾角α相同;所述安裝大圓盤3和小圓盤8固定軸套6、11分別固定于立柱2下端頭兩側,左右軸套6、11上下前后互不對稱,夾角β1、α1不相等,但兩圓盤邊緣上面后面基本平齊,該二固定軸5、10的軸心線垂直的延長線相交成一夾角,當安裝上小圓盤8和大圓盤3后,而使小圓盤8邊緣與大圓盤3內面有一聚合點E;
在大小圓盤3、8之間立柱2后的空間內有導肥管1和導種管7與立柱2連接,導肥管1靠近大圓盤3將肥導入深溝,導種管7靠近小圓盤8將種子導入淺溝,兩導管1、7間靠近導種管7側設有柔性材料制成的護種板12,防止彈跳,使種肥徹底分離。
本實用新型開溝器工作時安裝在播種機上,并將輸種管插入導種管7導種,將輸肥管插入導肥管1導肥,播種機前進,由圓盤3、8組成的開溝器入土,肥料通過導肥管1入大圓盤3開出的深溝中,種子通過導種管7入小圓盤8開出的淺溝中,覆土完成播種側下位深施種肥過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耕作種植機械研究所;陜西省西安農業機械廠;石家莊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工業大學,未經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耕作種植機械研究所;陜西省西安農業機械廠;石家莊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20912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