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造紙黑液提取物生產多元有機肥無效
| 申請號: | 00113847.2 | 申請日: | 2000-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330057A | 公開(公告)日: | 2002-01-09 |
| 發明(設計)人: | 張美華;保宇;李國鐘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美華;保宇;李國鐘 |
| 主分類號: | C05F7/02 | 分類號: | C05F7/02;C05G1/00;D21C3/02;D21C11/00 |
| 代理公司: | 航空工業部西北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鮮凱 |
| 地址: | 710068 陜西***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造紙 提取物 生產 多元 有機肥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造紙黑液提取物生產多元有機肥的方法,主要利用堿法草漿造紙黑液,采用干燥方法處理,并用所得廢渣直接生產有機鉀肥或合成多元素有機復合肥。
目前,堿法草漿造紙黑液治理的通用技術是“堿回收”,即造紙黑液依次經過濃縮、燃燒、苛化等過程。該方法是燒掉黑液中所含的全部有機物,將其中的回收堿液再返回用于造紙蒸煮。但是,造紙黑液中還存有的、占黑液固體65%的有機物及其他對植物有用的微量元素,可以制成多元有機復合肥。由于現有的造紙黑液的處理技術,沒有在造紙黑液中得到多元有機復合肥的技術,所以該可回收資源一直不能加以利用。
為了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利用造紙黑液生產肥料的方法,主要利用堿法草漿造紙黑液,采用干燥方法處理,回收其中固體,并用所得廢渣直接生產低分子有機鉀肥或合成多元素有機復合肥。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特征在于:將造紙黑液用高溫氣體干燥處理,并對干燥處理得到的固體配以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多種元素物質進行混合、成型得到多元素有機復合肥。
可以在高溫氣體干燥處理之前紙漿蒸煮時,配以KOH物質蒸煮,取代原造紙工藝中加入的NaOH,使造紙黑液含有KOH,然后將含有KOH的造紙黑液進行上述干燥、混合和成型工藝處理,可以直接生產低分子有機鉀肥。
可以在從含有KOH的造紙黑液經過高溫干燥處理,得到的固體還可以配以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多種元素物質混合、成型,可以生產多元素鉀基有機復混肥。
在混合過程中加入的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多種元素物質,可以是含N.P.K.Zn.Fe.B等元素的物質。
用于干燥時的高溫氣體可以采用蒸汽或高溫煙道氣。濃縮時利用煙道氣中的熱量使增濃,同時煙道氣中的O2,SO2及CO2等物質與黑液中的木素等進行化學反應,降低PH值。
附圖說明:
圖1:工藝流程圖0—蒸煮??????1—蒸發濃縮器????2—干燥器????3—混合器???????4—成型造粒器S0—KOH?????S1—原黑液??????S2—濃黑液??S3—黑液固形物?S4—多元復合肥S5—N.P.K.Fe.Zn等S6—高溫煙道氣?????S7—中溫煙道氣?S8—低溫煙道氣
本發明將結合實施例(附圖)作進一步描述:
本發明方法是造紙黑液與煙道氣的反應、傳質、傳熱過程。造紙黑液的流向是先進入蒸發濃縮器(1),然后順序進入干燥器(2)、混合器(3)和成型造粒器(4)。煙道氣的流向是通入干燥器(2)再進入蒸發濃縮器(1),使煙道氣的熱量得到有效利用。固體含量在13%~16%的堿法草漿造紙黑液S1,在蒸發濃縮器(1)中與低溫煙道氣S6直接接觸,進行傳質、傳熱及化學反應,使黑液的PH由14降為6.5~8,同時使水分蒸發,使黑液S1提高為固含量為25%~35%造紙黑液S2;然后將改變的造紙黑液S2送入干燥器(2),與高溫煙道氣S6進行換熱,使造紙黑液S2干燥為含水量低于10%的固形物S3;再將固形物S3送入混合器(3),與同時加入的適量的含N.P.K.Zn.Fe.B等的物質S5進行復合,最后在成型造粒器(4)中加工得到多元素有機復合肥S4。
可以在高溫氣體干燥處理之前紙漿蒸煮時,配以KOH物質S0進行蒸煮(0),則可以取代黑液中的NaOH,使造紙黑液含有KOH,可以生產有機鉀肥。
可以從配以KOH物質S0進行紙漿蒸煮(0),所產生的造紙黑液經高溫干燥處理所得到,S5為含N.P.K.Zn.Fe.B和KOH物質復合,可以直接生產多元素鉀荃有機復混肥。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的優點在于:
堿法草漿造紙黑液用高溫氣體干燥處理,可減少造紙廠70%~80%的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回收了廢渣制成多元素有機復合肥,肥效比單純N、P、K的肥效提高5%~40%。本方法實施條件簡單,節省能源,非常值得推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美華;保宇;李國鐘,未經張美華;保宇;李國鐘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11384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