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地鐵交叉線路分側式站臺無效
| 申請號: | 00107312.5 | 申請日: | 2000-05-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1503C | 公開(公告)日: | 2003-02-12 |
| 發明(設計)人: | 劉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杰 |
| 主分類號: | E01F1/00 | 分類號: | E01F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萬科園專利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張亞軍,李丕達 |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鐵 交叉 線路 分側式 站臺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地鐵站臺,具體的是一種地鐵交叉線路分側式路站臺。
技術背景
隨著經濟建設發展、城市交通日趨緊張,許多大城市興建地下鐵道發展地下交通滿足快速大量運送乘客的需求。地鐵建設中會碰到交叉線路分側式路的匯交點。這些匯交點有大量乘客進出站及換車,其站臺構造直接關系乘客疏散速度及換乘方便程度。現有地鐵交叉線路分側式路站臺的一種構造是中心島式,例如北京市地鐵復興門站,其構造特點是下層站臺設置于兩側東西向鐵軌的中間,上層站臺設置于兩側南北向鐵軌的中間,上、下層站如之間的單樓梯通道連接,這種建筑構造雖然占地相對較少,但乘客換乘極不方便,由上層站臺至下層站臺因地面狹窄而只設有單樓梯單向通道,下樓時人員擁擠堵塞行走速度受影響;由下層站臺到上層站臺換乘時要繞行很遠的路,對乘客很不方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改進的地鐵交叉線路分側式站臺,它垂直交叉的上下站臺間設置有多條通道,乘客上、下站不擁擠,又少繞行,提高乘客疏散及換乘速度,減少換乘時間,提高效率,方便乘客,且結構緊湊電氣、上下水、通風路徑短、耗材少、能耗少、節約資金。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地鐵交叉線路分側式站臺,包括至少兩層站臺和進出站口門廳、售票廳和集散廳,其特征在于:
A.垂直交叉的上、下層站臺的反向運行的雙軌各設置于站臺支柱兩側,乘客上、下車的站臺各設置于反向運行的雙軌的外側;
B.上層每側站臺各有至少兩組通道樓梯分別連通下層站臺的兩側站臺。
所述垂直交叉的上、下層站臺之間的通道樓梯為步行階梯和/或電動扶梯和/或斜坡彎道。
所述垂直交叉的上、下層站臺之間的通道樓梯及斜坡彎道可以各設兩組上、下分行,也可以各設一組上、下共用,所述電動扶梯可以只設向上運行梯、也可以同時設上、下分道的運行梯。
本發明有以下積極有益的效果:
1.方便換乘,節約時間。
本發明將垂直交叉的上、下站臺的反向運行的雙軌設置于站臺支柱兩側,雙軌之間不站人,站臺分別設置于雙軌的外側,每側各設置兩組共四組上、下通道樓梯將上層站臺與下層站臺連接在一起,猶如立交橋的四條上、下通道,使乘客從近道直達自己要乘的車向,既節省時間,少走路,又因通道多而不會發生擁擠堵塞,提高效率,方便換乘。
2.建筑結構緊湊,節約資金:
①因立體疊置承重立柱數量減少,節約資金。
②電氣、上下水、通風等專業,上、下層聯系方便,因路徑減少,而節約材料、節約資金。
③因結構緊湊能源路徑短,電力、通風給排水能耗少,效率高而節約能源。
3.乘客各行其道,行人不因軌道限制而繞遠。
4.本設計方案可以建至少兩層的換乘站。
5.本發明不僅可用于地鐵,也可用于城市軌運車站。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用于二層站臺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圖3是圖1的B-B剖視圖;
圖4是圖1的C-C剖視圖;
圖5是圖1的D-D剖視圖;
圖6是本發明的站臺有附設工作用房的平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圖2、圖3、圖4、圖5,本發明的地鐵交叉線路分側式站臺,包括至少兩層站臺,附圖為兩層站臺的實施例,有上層站臺1、下層站臺2和進出站口門廳4、售票廳和集散廳3。
垂直交叉的上、下層站臺的反向運行的雙軌101、201各設置于站臺支柱8的兩側,乘客上、下車的站臺102、202各設置于反向運行的雙軌101、102的外側;
上層每側站臺102各有至少兩組通道樓梯分別連通下層站臺202的兩側站臺。
實施時,所述垂直交叉的上、下層站臺之間的通道樓梯為步行階梯5和/或電動扶梯6和/或斜坡彎道7。
實施時,所述垂直交叉的上、下層站臺之間的通道樓梯5及斜坡彎道7可以各設兩組上、下分行,也可以各設一組上、下共用,所述電動扶梯6可以只設向上運行梯、也可以同時設上、下分道的運行梯。
圖6示可以在站臺四側設置附屬工作用房9。
附圖中編號8為承重支柱,編號10為地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杰,未經劉杰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010731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