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室內監測稻田褐飛虱種群大小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536200.3 | 申請日: | 2022-05-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96588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1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向東;郎志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00 | 分類號: | G01N33/00;G06F17/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0095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室內 監測 稻田 褐飛虱 種群 大小 方法 | ||
本發明為農業害蟲領域提供了一種室內監測稻田褐飛虱種群大小的方法。針對水稻褐飛虱種群監測難度大、缺少室內方法的問題,發明了利用水稻葉片指標在室內監測褐飛虱種群數量的方法,其特征是:在室內測定不受褐飛虱危害的水稻葉片SPAD值、硅含量、相對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被不同數量褐飛虱危害后水稻葉片的相應指標,將各受害水稻葉片的指標值除以不受害葉片的相應值得到葉片的比率指數,利用比率指數構建褐飛虱種群數量監測模型;對待測稻田葉片的比率指數進行室內測定,并代入監測模型估計出水稻上褐飛虱種群的數量大小。本發明方法簡單且在室內進行,解決了田間監測受天氣限制的難題,為全天候監測褐飛虱種群數量提供了新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害蟲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水稻葉片理化特征監測重要農業害蟲褐飛虱種群大小的方法。
背景技術
褐飛虱對水稻的危害大,能引起水稻的減產,甚至絕收。及時進行防治是降低褐飛虱危害的重要措施。種群數量大小的監測在褐飛虱防治中起著重要作用。褐飛虱的防治時間和防治對象田的確定,需要依靠田間種群發生數量的監測結果。因此,及時準確地監測田間褐飛虱種群數量大小是對該蟲進行有效防控的關鍵。
目測計數法是現今普遍利用的褐飛虱田間種群數量監測方法。該方法需要人員下田進行取樣與目測計數褐飛虱個體數。利用該方法進行褐飛虱種群數量監測時需1人下田調查,1人記錄結果,單人很難完成。該方法具有可直接察看田間褐飛虱發生情況的優點,但是也具有下田調查工作量大、調查人員需有昆蟲學專業知識、調查范圍有限、調查時間易受天氣等因素影響、調查難以單人完成等明顯不足。現用的目測計數法已不太符合現代農業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要求,因此創建新的褐飛虱種群數量監測方法顯得尤其重要。隨著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現已提出采用對水稻基部進行拍照采集褐飛虱圖像,然后利用計算機圖像識別和自動計數方法獲取照片視野范圍內褐飛虱種群數量的方法來進行褐飛虱的調查。雖然這種方法不需要人工目測計數褐飛虱,提高了計數的速度和準確性,但是需要人員下田進行圖像采集,采集到的圖像需上傳到高性能計算分析系統進行圖像處理、識別與計數。褐飛虱個體小,受驚后會快速躲避,因此在光線微弱的密集稻叢中拍攝到清晰的褐飛虱圖片很不容易,因此該方法還沒推廣使用。另外,采用水稻冠層溫度或光譜指標監測褐飛虱種群數量的方法已有研究報道,但是這些方法對監測天氣和時間有特殊要求,如需在晴朗無風天氣的午間進行。因此,目前褐飛虱種群數量的監測還缺少不受環境條件限制的室內監測方法。室內監測方法的建立將可實現對稻田飛虱的全天候監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合室內監測稻田褐飛虱種群數量的方法。本方法以水稻葉片的理化指標間接表征危害水稻的褐飛虱種群的數量大小,通過田間采集葉片,室內檢測葉片理化指標,實現在室內監測出稻田褐飛虱種群大小的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法達到的:
在室內測定不被褐飛虱危害水稻和被不同數量褐飛虱危害后水稻葉片的SPAD值、硅含量、相對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4個指標,建立受褐飛虱危害后水稻葉片的4個指標值與不受危害水稻葉片相應指標值的比率指數,以各水稻葉片的4個比率指數為自變量構建其與褐飛虱種群數量的關系模型,然后依據待測區域水稻葉片的4個比率指數大小,利用關系模型反演出該區域內危害水稻的褐飛虱種群的數量,從而實現稻田褐飛虱種群數量的室內監測。
本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與現今正在使用的目測計數法相比,產生以下有益效果:(1)下田采集水稻葉片比目測調查計數褐飛虱簡單、快速、工作量小,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區域水稻葉片的采集工作。(2)適用人群廣,采集葉片和檢測可由1人或多人完成,并且對人員的昆蟲學專業水平沒有要求。(3)水稻葉片的理化指標可由機器自動檢測完成,因此有望實現褐飛虱室內監測的自動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方法可按以下方式進行實現,但不局限于此方式。
對照水稻的設定方法:在稻田中選擇長勢與大田一致但沒有褐飛虱危害的水稻,作為對照水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農業大學,未經南京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53620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基于基因表達式編程算法的軟件缺陷預測方法
- 下一篇:一種醫用智能采便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