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首效高倍率硅基負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653145.1 | 申請日: | 2021-06-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2201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3 |
| 發明(設計)人: | 張小祝;蘇敏;陳云;李凡群 | 申請(專利權)人: | 萬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4/36 | 分類號: | H01M4/36;H01M4/48;H01M4/583;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何俊 |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杭州***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首效高 倍率 負極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鋰離子電池技術領域,針對現有技術中硅氧材料首效低、電導率不佳及膨脹較大的問題,公開了一種高首效高倍率硅基負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硅基負極材料為高首效SiO/C材料、石墨及硬碳分布于無定型碳中形成的復合結構;硅基負極材料中各組分的質量比為高首效SiO/C材料:石墨:硬碳:無定型碳源為1:1~10:1~5:0.1~0.3。對氧化亞硅材料進行液相預鋰化處理,將高首效硅氧材料固定在石墨顆粒和硬碳顆粒之間,通過碳基材料的錨定作用緩解硅基材料的體積膨脹,起錨定作用的無定型碳同時在高首效硅氧材料、石墨及硬碳表現形成了一層碳包覆層,最終制得的硅基復合材料具有高首效高倍率長循環壽命的特點,綜合性能優異。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鋰離子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高首效高倍率硅基負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消費類電子行業及電動汽車等領域的蓬勃發展,人們對儲能設備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在眾多的儲能器件中,鋰離子電池因其獨特的優勢而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發展,為了跟進實際應用的步伐,鋰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及安全方面也在不斷提升;傳統的石墨類鋰電池負極材料,因為其理論容量低,已經成為制約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的一項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硅基材料因為其高容量、來源廣泛、嵌鋰電位低等有點成為最有希望取代石墨的下一代負極材料,硅基材料又分為納米硅與硅氧方向,與納米硅相比,硅氧材料因為體積膨脹相對較小、循環更穩定而更被業內人士看好,而且硅氧材料理論容量在2000mAh/g以上,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但硅氧材料因為首次充電過程形成Li2O、Li4SiO4等副產物,導致其首次效率低,而且硅氧材料本身電導率不佳、膨脹依然較大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改善與提升。
針對硅基材料目前存在的問題,科研人員已經展開了大量的研究,改善的手段主要集中在預鋰化、包覆、摻雜以及結構設計;專利CN111710848A將SiOx與摻雜元素源混合,得到摻雜硅源,再將摻雜硅源與鋰源混合煅燒,得到導電性能好、首效高的硅氧負極材料,但是其預鋰方式是高溫燒結,均勻性難以控制且在規模化應用時會存在加工性的問題;專利CN110010863A將金屬鋰溶解在有機溶劑,加入負極粉末完成預鋰,提升材料首效同時減小了電池在充放電過程的膨脹,且液相過程可以提高預鋰的精度及一致性,但本專利使用的鋰源為單一的金屬鋰,應用有局限性難以規模化生產;專利將硬碳顆粒與氧化亞硅混合,加入水性粘結劑調節漿料粘度,噴霧干燥后得到混合顆粒,使硬碳小顆粒包裹在氧化亞硅顆粒表面,制備出的電池具有循環性能好的特性,但此專利未使用硬碳且沒有對硅材料進行預鋰,材料首效偏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硅氧材料首效低、電導率不佳及膨脹較大的問題,提供一種高首效高倍率硅基負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首先對氧化亞硅材料進行液相預鋰化處理,再將預鋰后的硅氧材料與石墨、硬碳混合并添加碳源進行造粒,將高首效硅氧材料固定在石墨顆粒和硬碳顆粒之間,通過碳基材料的錨定作用緩解硅基材料的體積膨脹,起錨定作用的無定型碳同時在高首效硅氧材料、石墨及硬碳表現形成了一層碳包覆層,以進一步提升成品硅基材料的循環性能,且硬碳顆粒的存在可以提升復合材料的倍率性能,最終制得的硅基復合材料具有高首效高倍率長循環壽命的特點,綜合性能優異。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首效高倍率硅基負極材料,所述硅基負極材料為高首效SiO/C材料、石墨及硬碳分布于無定型碳中形成的復合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硅基負極材料中各組分的質量比為高首效SiO/C材料:石墨:硬碳:無定型碳源為1:1~10:1~5:0.1~0.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萬向一二三股份公司,未經萬向一二三股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531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