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及Ni-Cr-Fe合金棒材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038400.1 | 申請日: | 2021-0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776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6 |
| 發明(設計)人: | 王巖;曾莉;李吉東;劉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2F1/10 | 分類號: | C22F1/10;C22C19/05;C21D9/00;B21J5/00;B21J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劉云貴 |
| 地址: | 030003 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ni cr fe 合金 鍛造 熱處理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鎳基合金板材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及Ni?Cr?Fe合金棒材。本發明的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包括:(1)第一火次:將Ni?Cr?Fe合金鑄錠坯料加熱至1120?1140℃,終鍛溫度≥880℃;(2)第二火次:將第一火次得到的Ni?Cr?Fe合金中間坯料加熱至1120?1170℃,保溫25?45min,終鍛溫度≥900℃;(3)鍛造完畢后水冷。本發明通過二火次鍛造Ni?Cr?Fe合金棒材,可以克服鎳基合金由于具有變形抗力大、熱加工溫度區間窄、組織難以調控等一系列問題帶來的缺陷,從而提高Ni?Cr?Fe合金鑄錠坯料變形到成品規格的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鎳基合金板材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及Ni-Cr-Fe合金棒材。
背景技術
鎳基合金具有高的室溫和高溫強度、良好的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能源、機械、環保等行業,是經濟建設和國防軍工不可或缺的一類極其重要的材料。Ni-Cr-Fe系鎳基合金由于具有優異的抗腐蝕性能,在石油化工管道廣泛應用。合金在管坯鍛造過程中經常出現表面開裂、組織混晶等問題,嚴重影響后續管材的生產與制造,使管材的服役時間縮短,因此如何實現管坯的高質量鍛造是獲得性能優異管材的前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了一種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及Ni-Cr-Fe合金棒材。
一方面,本發明的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包括:
(1)第一火次:將Ni-Cr-Fe合金鑄錠坯料加熱至1120-1140℃,終鍛溫度≥880℃;
(2)第二火次:將第一火次得到的Ni-Cr-Fe合金中間坯料加熱至1120-1170℃,保溫25-45min,終鍛溫度≥900℃;
(3)鍛造完畢后水冷。
上述的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所述Ni-Cr-Fe合金中間坯料的加熱溫度由第一火次鍛比確定。
上述的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當所述第一火次鍛比≤3.0時,所述Ni-Cr-Fe合金中間坯料的加熱溫度為1120-1140℃,保溫30-45min,終鍛溫度≥900℃。
上述的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當所述第一火次鍛比>3.0時,所述Ni-Cr-Fe合金中間坯料的加熱溫度為1150-1170℃,保溫25-35min,終鍛溫度≥900℃。
上述的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按重量百分比計,所述Ni-Cr-Fe合金包括C≤0.150%,Si≤0.50%,Mn≤1.00%,P≤0.030%,S≤0.015%,Cr 14.00-17.00%,Ni≥72.00%,Cu≤0.50%,Fe 6.00%-10.00%及其它不可避免的雜質。
上述的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所述Ni-Cr-Fe合金鑄錠坯料通過采用VIM+ESR或者VIM+VAR方法冶煉獲得。
另一方面,本發明的Ni-Cr-Fe合金棒材,由上述的Ni-Cr-Fe合金棒材鍛造熱處理方法獲得。
上述的Ni-Cr-Fe合金棒材,所述Ni-Cr-Fe合金棒材鍛坯表面無裂紋缺陷,組織均勻,探傷滿足GB/T4162 B級要求。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通過二火次鍛造Ni-Cr-Fe合金棒材,可以克服鎳基合金由于具有變形抗力大、熱加工溫度區間窄、組織難以調控等一系列問題帶來的缺陷,從而提高Ni-Cr-Fe合金鑄錠坯料變形到成品規格的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3840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