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河水微生物活化處理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445843.4 | 申請日: | 2020-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5917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07 |
| 發明(設計)人: | 倪凌嘯 | 申請(專利權)人: | 無錫浩宏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沃知思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942 | 代理人: | 王妮 |
| 地址: | 214125 江蘇省無錫***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河水 微生物 活化 處理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河水處理技術領域,且公開了一種河水微生物活化處理裝置,包括水泵,水泵運行通過抽水管抽取河水,然后通過入水管把河水送入處理箱,過濾網能夠對河水進行過濾,阻擋河水中的雜物,被過濾的雜物堆積在過濾網上,打開排渣閥通過第一排渣筒、第二排渣筒和清理管能夠把雜物排出,清理起來更加方便,電機運行帶動扇葉高速旋轉產生負壓,使得河水向扇葉方向流動,河水到達扇葉處時又在扇葉的作用下向兩側分開并沖擊在增氧筒上,與此同時增氧筒從出氣槽中排出氧氣,與正在運動的河水充分融合,使得河水形成富氧水體,富氧水體同時也混合了凈水生物菌,并在扇葉的旋轉作用下充分混合,使得河水中的細菌活化,處理效果更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河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河水微生物活化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藍藻爆發、河水黑臭是當前水體污染中的嚴重現象,其本質原因是因為河水中氮、磷等營養元素物質過多,導致河水富營養化。為應對上述水體污染問題,人們嘗試多種方法來恢復河水的生態。
目前,常見的恢復河水生態的方法主要分為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包括疏挖底泥、機械除藻和引水沖淤等,由于水體功能受損的主要特征是水體富營養化,同時伴隨著水體濁度增加、透明度下降等,如果采用物理方法會進一步加劇水體富營養化進程,進而導致生態系統崩潰;化學方法包括加入化學藥劑殺藻,加入鐵鹽(鋁鹽)促進磷沉淀,加入石灰脫氮等,采用化學方法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用量,否則會對魚類、水草等其他生物帶來一定的傷害甚至死亡,同時會帶來二次污染,產生一些不可預測的不良后果;生物方法則是人工建立生物平臺,模擬水體微生物生長繁殖環境,控制水體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各種要素水平,例如pH值、C、N、P和其他微量元素,利用水體微循環,大量培育水體本土微生物,對河水中的污染物質進行吸附和分解,從而促使水體生態系統恢復自凈能力,達到生態的穩定平衡狀態,起到水質凈化、水體清澈及生態修復的目的;由此可見,使用生物方法來治理河水污染是比較有效且方便的。
中國專利公告號為:CN106517541A的發明專利,其公開了一種水體微生物活化系統設備,通過探測和控制裝置精準控制供氧量和活化時間,利用活化水內循環體系,延長了設備內水體活化的時間,激活了水體微生物益生菌的繁殖,能有效提升生物培養的存活率,可在短時間內改善水質。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上述專利仍然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比如,上述專利中,氧氣與水體的接觸不夠充分,活化效果較差,而且也不方便加藥和過濾,整體效果不足出色。
基于此,我們提出了一種河水微生物活化處理裝置,希冀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河水微生物活化處理,具備便于加藥、能夠使河水氧氣和藥劑充分融合、活化效果好等優點。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上述便于加藥、能夠使河水氧氣和藥劑充分融合、活化效果好等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河水微生物活化處理裝置,包括處理箱,所述處理箱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固定安裝有抽水管,所述水泵的另一端固定安裝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延伸至處理箱的內部;
所述處理箱的左側固定安裝有托板,所述托板的頂部固定安裝有電動推桿,所述電動推桿的輸出軸頂部固定安裝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右側固定安裝有加藥管;
所述處理箱的底部固定安裝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頂部固定安裝有旋轉軸,所述旋轉軸的外壁固定連接有扇葉;
所述處理箱的右側固定連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內部設置有排水閥,所述排水管的末端固定安裝有增壓泵,所述增壓泵的右側固定安裝有送水管,所述送水管上均勻設置有若干個微生物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無錫浩宏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經無錫浩宏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4584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