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用途滾裝船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38052.1 | 申請日: | 2020-1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1969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明(設計)人: | 葉旭;華康;任淑霞;趙文斌;劉紅平;劉紫嫣;高嵩;芮烜;萬正田;馬亞成;鄭祖中;曹山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63B15/00 | 分類號: | B63B1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遠同律師事務所 31307 | 代理人: | 劉必榕 |
| 地址: | 200032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用途 裝船 上層建筑 過渡 區域 結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用途滾裝船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結構,其包括從上層建筑的后端壁朝船尾方向延伸的過渡區域壁板;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上設有面板,面板的厚度不小于過渡區域壁板的板厚;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的上端部和上層建筑的后端壁連接;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的下端部設有反凹型軟趾;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為斜下延伸的直線形式,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與船長方向的夾角為30°~45°。本發明大大地提高了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的有效抗彎模數,降低總縱應力;還可以減緩應力集中,有效地縮短了上層建筑的過渡區域長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船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用途滾裝船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結構。
背景技術
多用途滾裝船由于用途較多,上層建筑一般不連續布置,而是從船中開始往船首延伸,過渡區域處在全船總縱應力最大的范圍內,且容易形成應力集中。現有設計中,對于過渡區域結構,中國船級社(CCS)規范推薦的過渡區域的結構,如圖1所示。圖1中,圖形左方為船首方向,圖形右方為船尾方向。上層建筑11設于甲板12上,上層建筑11后端壁設有朝船尾方向延伸的過渡區域壁板10,過渡區域壁板10的外輪廓14為弧形,該弧形為橢圓形的四分之一。而且,過渡區域壁板10的外輪廓14上不設置其他部件。
按照現有設計,對于那些總縱應力較大的船舶,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的結構總縱應力較大,且存在應力集中現象,不能滿足強度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多用途滾裝船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結構。
本發明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多用途滾裝船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結構,其包括從上層建筑的后端壁朝船尾方向延伸的過渡區域壁板;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上設有面板,面板的厚度不小于過渡區域壁板的板厚;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的上端部和上層建筑的后端壁連接;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的下端部設有反凹型軟趾;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為斜下延伸的直線形式,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與船長方向的夾角為30°~45°。
面板的寬度大于200mm。
過渡區域壁板的長度不小于上層建筑高度的1.5倍。
反凹型軟趾的外輪廓為凹陷的弧形,反凹型軟趾的外輪廓與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相切。
面板延伸至反凹型軟趾的外輪廓上。
過渡區域壁板上固設有斜向加強板和豎向加強板。
斜向加強板與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上的面板平行。
豎向加強板垂直于甲板。
過渡區域壁板的底部和反凹型軟趾的底部均固接于甲板。
反凹型軟趾與過渡區域壁板為一體成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在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上設置面板,將過渡區域壁板的外輪廓設置為與船長方向的夾角為30°~45°的直線,大大提高了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的有效抗彎模數,降低總縱應力;通過設置反凹型軟趾,可以減緩應力集中,減小因過渡區域高度逐漸降低而形成的應力集中;能夠保護乘梯安全;將過渡區域壁板的長度設置為不小于上層建筑高度的1.5倍,有效地縮短了上層建筑的過渡區域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的多用途滾裝船上層建筑過渡區域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有限元分析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舉個較佳實施例,并結合附圖來更清楚完整地說明本發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未經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3805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數據處理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存儲介質
- 下一篇:一種功能矯正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