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后輪罩結構及其汽車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45114.4 | 申請日: | 2020-1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1962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明(設計)人: | 楊文靜;寧子允;廖勇;陳祖興;陳方根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16 | 分類號: | B62D25/16;B62D25/18;B60G13/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顏希文;管瑩 |
| 地址: | 545005 廣西***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后輪 結構 及其 汽車 | ||
本發明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后輪罩結構,包括后輪罩和后縱梁,所述后輪罩與所述后縱梁邊緣固定連接,所述后輪罩對應輪胎的位置向內側凹陷形成第一腔體,所述后輪罩對應減振器的位置相對于第一腔體向內側凹陷形成第二腔體。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包括該后輪罩結構的汽車,該汽車在保證減振器的位置空間和保證與輪胎包絡距離的前提下,增大了車內乘員的乘坐空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后輪罩結構及其汽車。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后輪罩結構設計主要取決于汽車減振器位置和輪胎包絡,大部分后輪罩和后縱梁前部都為平滑的弧形形狀,以適應目前汽車的減振器位置和輪胎包絡。但是,在現有的這種汽車后輪罩結構中,其不與減振器相對的后輪罩側面距離輪胎包絡較遠,因此導致浪費了較多車內乘員空間。
綜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一種能解決以上問題的后輪罩結構。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后輪罩結構及其汽車,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浪費汽車車內乘員空間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后輪罩結構,包括后輪罩和后縱梁,所述后輪罩與所述后縱梁邊緣固定連接,所述后輪罩對應輪胎的位置向內側凹陷形成第一腔體,所述后輪罩對應減振器的位置相對于第一腔體向內側凹陷形成第二腔體。
優選地,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二腔體平滑過渡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二腔體通過第一臺階部平滑過渡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臺階部沿汽車前后方向的長度為150毫米-190毫米,沿汽車左右方向的長度為60毫米-90毫米。
優選地,所述后縱梁設有第二臺階部,所述第二臺階部沿汽車前后方向的長度為150毫米-190毫米,沿汽車左右方向的長度為50毫米-60毫米。
優選地,所述第一腔體的內壁距離輪胎運動包絡的最小間隙為25毫米。
優選地,所述第二腔體的內壁距離減振器運動包絡的最小間隙為15毫米。
優選地,所述第一臺階部的內壁距離燃油管的最小間隙為10毫米。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汽車,該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輪罩結構。
實施本發明的一種后輪罩結構及其汽車,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在保證后輪罩內壁與輪胎運動包絡間隙的前提下,通過使后輪罩對應輪胎的位置向內側凹陷形成第一腔體,后輪罩對應減振器的位置相對于第一腔體向內側凹陷形成第二腔體,即第一腔體的內壁相對于第二腔體的內壁沿汽車左右方向向兩側偏移,以此使汽車內的乘坐空間更大。因此,本發明在保證減振器的位置空間和保證與輪胎包絡距離的前提下,增大了車內乘員的乘坐空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后輪罩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臺階部截面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臺階部截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的截面示意圖。
圖中,
X方向為汽車前進的左右方向;Y方向為汽車前進的前后方向;
1、后輪罩,11、第一腔體,12、第二腔體,13、第一臺階部;
2、后縱梁,21、第二臺階部;
3、輪胎包絡處,4、輪胎運動包絡,5、減振器運動包絡,6、燃油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4511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能夠捕捉氫氟酸的鋰電池隔膜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機械加工去屑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