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脫碳防垢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33400.1 | 申請日: | 2020-07-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7541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8 |
| 發明(設計)人: | 楊鎖印;鞏大利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0 | 分類號: | C02F9/10;C02F101/10;C02F10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眾合誠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張海洋 |
| 地址: | 300000 天***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低溫 海水 淡化 脫碳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脫碳防垢裝置,包括:海水淡化裝置、熱泵裝置、冷卻器與防垢裝置,防垢裝置包括有脫碳水泵與脫碳塔,其特征在于:海水淡化裝置的內部設置有多個效體,各個效體之間通過多條管路相互連接,海水淡化裝置的一側設置有熱泵裝置,熱泵裝置的輸出端與海水淡化裝置內部的效體相互連接,冷卻器設置在海水淡化裝置的一側,海水淡化裝置與冷卻器之間通過連通管路相互連接,冷卻器的上端設置有海水進管,海水進管與冷卻器之間相互連通。本發明可以有效提高設備的操作溫度,產水量、產水率得到提升、阻垢劑的用量得到顯著降低,制水周期延長、化學清洗的頻率減少,設備的經濟性顯著得到提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海水淡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脫碳防垢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由于海水淡化采用的原料水為海水,海水中存在著結垢的物質,如碳酸氫根、碳酸根、硫酸根、鈣鎂例子等成分,在淡化水中制取的過程中,海水受熱、濃縮,碳酸氫根分解碳酸根與鈣離子形成不溶性的碳酸鈣,附著在海水淡化設備的受熱面上,一是影響換熱,二是容易引起垢下腐蝕。為減輕結垢現象,一是設計中通常降低設備的操作溫度,如采用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二是通過加入阻垢劑擬制垢的生成。目前在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的設計及實際應用中,均未設置有脫碳防垢裝置,然而由于源水的水質變化、操作溫度控制、藥劑控制等多種原因,換熱面上結垢成為較為嚴重的現象,甚至在多數情況下遠低于設計的制水周期。
因此需要一種裝置或技術可以解決或者緩解上述問題所引起的設備結垢問題,進而進一步提升設備產能。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脫碳防垢裝置,本發明可以有效提高設備的操作溫度,產水量、產水率得到提升、阻垢劑的用量得到顯著降低,制水周期延長、化學清洗的頻率減少,設備的經濟性顯著得到提升。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脫碳防垢裝置,包括:海水淡化裝置、熱泵裝置、冷卻器與防垢裝置,防垢裝置包括有脫碳水泵與脫碳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淡化裝置的內部設置有多個效體,各個效體之間通過多條管路相互連接,所述海水淡化裝置的一側設置有熱泵裝置,熱泵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海水淡化裝置內部的效體相互連接,所述冷卻器設置在所述海水淡化裝置的一側,所述海水淡化裝置與所述冷卻器之間通過連通管路相互連接,所述冷卻器的上端設置有海水進管,海水進管與所述冷卻器之間相互連通,所述防垢裝置連接在所述冷卻器的下端,所述脫碳水泵設置在所述冷卻器的下部,所述脫碳水泵與冷卻器之間設置有入口管道,所述脫碳水泵通過入口管道與所述冷卻器之間相互連接,所述脫碳水泵的下端設置有脫碳水泵出口管,脫碳水泵的輸出端與脫碳水泵出口管相互連接,所述酸加入管設置在所述脫碳水泵出口管的一側,在酸加入管上安裝有酸計量泵,所述酸加入管的輸出端與所述脫碳水泵出口管之間相互連接,所述脫碳塔設置在所述冷卻器的下方,在脫碳塔的上端連接有排風管,所述脫碳水泵出口管的輸出端與所述脫碳塔之間相互連接,在脫碳塔的一側連接有脫碳風機。
進一步,所述脫碳塔的下端設置有脫碳水箱,述脫碳水箱與脫碳塔之間為一體連接結構,在脫碳水箱的一側設置有入料水管,在入料水管上安裝有入料水泵,入料水管的輸出端與所述海水淡化裝置之間相互連通。
進一步,所述脫碳水箱的下端設置有堿加入管,在堿加入管上安裝有堿計量泵,堿加入管的輸出端與所述入料水管之間相互連通,在堿加入管的輸入端設置有堿計量箱,堿加入管與堿計量箱之間相互連通。
進一步,所述脫碳水泵出口管上安裝有第一PH檢測儀,在所述入料水管上安裝有第二PH檢測儀。
進一步,所述入料水管上還安裝有用于添加堿液的事故加堿管,事故加堿管的輸出端與所述入料水管之間相互連通。
進一步,所述海水淡化裝置的上端連接有循環蒸汽管,循環蒸汽管的輸出端與所述熱泵裝置之間相互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未經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3340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