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P摻雜對Co3 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91738.6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1571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4 |
| 發明(設計)人: | 王榮智 | 申請(專利權)人: | 電子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16C20/30 | 分類號: | G16C20/30 |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38 | 代理人: | 胡琳梅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摻雜 co base sub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P摻雜對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調控的第一性原理預測方法,包括對Co3S4反鐵磁構型進行能量計算和比較,確定反鐵磁磁序;基于不同濃度的P摻雜Co3S4,分析Co3S4的水分解催化性能;基于電荷密度和電子態密度分析不同濃度的P摻雜對Co3S4體系電子性質的改變。在傳統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基礎上,應用先進的計算方法,包括DFT+U、范德華力修正等,準確理解Co3S4的電子結構、磁學等基礎性質,用以探討P摻雜對Co3S4結構催化性能的積極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計算材料化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P摻雜對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調控的第一性原理預測方法。
背景技術
人們在水分解制備方面迫切需要研究價格低廉、藏量豐富、催化性能高的材料來替代貴金屬基電催化劑。自從過渡金屬硫化物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它成為了催化領域和其他新能源領域最受歡迎的材料之一,它有希望在未來取代貴金屬基材料。因此,關于過渡金屬硫化物在水分解催化方面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些過渡金屬硫化物的研究中,大部分是有關Co元素的材料。
理論預測成為了研究水分解催化材料的一種重要手段。以過渡金屬硫化物Co3S4為研究對象,需要一種P摻雜對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調控的第一性原理預測方法,用以探討P摻雜對Co3S4催化性能的積極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P摻雜對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調控的第一性原理預測方法,在傳統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基礎上,應用先進的計算方法,包括DFT+U、范德華力修正,準確理解Co3S4的電子結構、磁學等基礎性質,用以探討P摻雜對Co3S4催化性能的積極性。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P摻雜對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調控的第一性原理預測方法,包括:
對Co3S4反鐵磁構型進行能量計算和比較,確定反鐵磁磁序;
基于不同濃度的P摻雜Co3S4,分析Co3S4的水分解催化性能;
基于電荷密度和電子態密度分析不同濃度的P摻雜對Co3S4體系電子性質的改變。
在一實施方式中,對Co3S4反鐵磁構型進行能量計算和比較,確定反鐵磁磁序,具體步驟包括:
通過改變Co3S4塊體中+2價Co原子的自旋方向,建立鐵磁構型和三種反鐵磁構型;
計算鐵磁構型和三種反鐵磁構型對應的能量和晶格常數;
比較得出鐵磁構型和三種反鐵磁構型的能量大小順序。
在一實施方式中,基于不同濃度的P摻雜Co3S4,分析Co3S4的水分解催化性能,具體步驟包括:
建立不同濃度的P摻雜Co3S4表面構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電子科技大學,未經電子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9173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