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49389.1 | 申請日: | 2020-03-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3045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9 |
| 發明(設計)人: | 劉國昌;陳江榮;郭春剛;李浩;車振寧;呂經烈 | 申請(專利權)人: | 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01D69/12 | 分類號: | B01D69/12;B01D69/08;B01D71/36;B01D67/00;B01D69/02;B01D61/36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君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2239 | 代理人: | 張東浩 |
| 地址: | 300000***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聚四氟乙烯 中空 纖維 復合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分離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該復合膜為雙層結構,所述復合膜包括外側的親水超濾表皮層和內側的疏水PTFE支撐層,所述親水超濾表皮層初始接觸角為20°?85°,所述親水超濾表皮層的厚度為2μm?50μm,表面的微孔結構呈圓形且均勻分布,微孔的平均孔徑為5nm?100nm,所述親水超濾表皮層的斷面為海綿狀孔,所述疏水PTFE支撐層初始接觸角為108°?158°,其微孔結構為由微細纖維間縫隙形成的點線狀分離孔,分離孔的平均孔徑為750nm?4000nm,孔隙率為65%?8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復合結構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膜具備持久疏水性和高效分離性能。同時,本發明制備方法簡便、高效、經濟、環保,制得的復合膜穩定性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分離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微孔分離膜及其制備技術,尤其涉及非對稱微孔結構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采用多層復合方式構建PTFE中空纖維膜非對稱微孔結構,是解決現有技術產品孔徑分布范圍寬和孔隙率低的有效方法。即以拉伸法制備的PTFE中空纖維膜為基礎,在其表面做進一步修飾,得到分離層,以此實現對膜微孔結構和性能的精確調控,進一步實現其精準高效分離的目的。目前,已有的技術手段有涂覆法、氣相沉積法、包纏法和聚合法。
相比,涂覆法和包纏法更符合工業化生產實際。氣相沉積法雖有研究,但是受限于嚴格的工藝環境條件和較小的PTFE膜加工尺寸,暫時還不適用于PTFE分離膜的大規模工業生產。聚合法相關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PTFE微孔膜親水化改性,幾乎無孔徑調控作用,如專利CN 103191654A、CN 103394297A和CN 110394068A。
涂覆法是在已制備的PTFE中空纖維膜表面均勻地附上一層聚合物溶液或粒子,固化后形成膜,從而調節或修飾膜微孔結構。如中國專利CN 1566204A公開了一種PTFE復合平板膜制備方法,即在雙向拉伸的PTFE微孔膜表面連續均勻地涂覆聚氨酯或嵌段聚醚酯溶液,在80~190℃下烘干制成透濕型平板復合膜。此膜表皮為透濕性致密封閉層,適用于制作透氣防水服裝面料,但是其氣通量低,無法滿足過濾、分離過程需要。中國專利CN108144459A公開了三層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復合膜,由表面分離層、過渡層和PTFE支撐層三部分組成,表面分離層為聚合物膜,過渡層起粘結作用。由于過渡層的實施增加了制膜工藝的復雜程度,且工藝時間較長(如硼酸改性劑干燥需隔熱晾干),不利于工業生產。
與涂覆法不同,包纏法是將已制備的孔徑較小的PTFE平板膜分切成特定寬度后包纏在中空纖維膜外表面,再通過燒結處理使二者緊密復合為一體,達到減小膜孔徑、提高過濾精度的效果,如中國專利CN 103386256A和CN 110394068A。包纏法雖然較為成熟,但最終膜分離精度受限于平板膜孔徑,較難制得50nm以下微孔結構復合膜;其次,需要考慮增加包纏膜與底膜之間的粘結強度,避免脫落。
為此,本發明在申請人專利CN 102961976B、CN 105521716B和CN 105854639A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延伸。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產品皮層致密或孔徑無法調控至超濾范疇、皮層與支撐層粘結強度差以及制備工藝復雜等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其目的是通過設計、調控PTFE中空纖維膜微孔結構和表面性能,提高皮層與支撐層粘結強度、減小膜表層孔徑、提高孔隙率,賦予其超濾截留和疏水膜分離雙重性能,提高其在膜蒸餾、膜吸收等膜接觸器過程過濾分離效率,提高耐壓力和水質沖擊能力,降低滲漏風險,延長膜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簡化非對稱微孔結構PTFE中空纖維復合膜的制備工藝,提高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未經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4938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