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左右耳智能識別方法及相關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08521.4 | 申請日: | 2020-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7216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01 |
| 發明(設計)人: | 王曉光;萬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R5/00 | 分類號: | H04R5/00;H04R5/04;H04R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思誠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馮偉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右耳 智能 識別 方法 相關 設備 | ||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左右耳智能識別方法及相關設備。耳機裝置存儲第一參考靜脈圖像和第二參考靜脈圖像且獲取第一實際靜脈圖像和第二實際靜脈圖像。然后,耳機裝置匹配第一實際靜脈圖像或第二實際靜脈圖像與第一參考靜脈圖像或第二參考靜脈圖像。這樣,耳機裝置精準識別第一耳機對應機主用戶的左耳部且第二耳機對應機主用戶的右耳部。另外,耳機裝置獲取通用左耳靜脈圖像和通用右耳靜脈圖像。然后,耳機裝置匹配第一實際靜脈圖像或第二實際靜脈圖像與通用左耳靜脈圖像和通用右耳靜脈圖像。這樣,耳機裝置精準識別第一耳機對應非機主用戶的左耳部且第二耳機對應非機主用戶的右耳部。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左右耳智能識別方法及相關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移動終端來收聽音頻和觀看視頻。為了保證良好的收聽體驗,很多用戶會采用耳機來收聽音頻。人耳對聲音的判斷帶有方向性,而立體聲耳機左右聲道不同,因此用戶能聽到立體感的音頻。
但是,當用戶在收聽立體聲時,如果耳機左右戴反,那么用戶收聽到的體驗很可能和音樂或視頻的真實環境及意境是相反的。尤其是在看視頻的時候,如果左右聲道相反,即左耳接收到的是右聲道音頻,右耳接收到的是左聲道音頻,那么視頻上具有方向性的動作與所配合的音頻就有可能是相反的,造成用戶體驗差。
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耳機的應用場景示意圖。
如圖1所示,在現有技術中,在面臨耳機左右戴反造成左右聲道與左右耳無法匹配的情況時,用戶只有在已經戴反并收聽到音頻時才會發現戴反,而且,只能通過手動切換耳機左右來使左右聲道正常。現有技術還在耳機外觀上印刷“L”和“R”標識左右聲道。在耳機外觀上印刷“L”和“R”,由用戶自行識別“L”為左聲道“R”為右聲道。如果用戶發現音頻與視頻中的方向感不同,那么用戶需要手動將耳機拿下來交換左右。用戶需要觀察耳機左右,無法自動切換,這樣用戶體驗不好。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左右耳智能識別方法及相關設備。
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左右耳智能識別方法,包括:
檢測用戶是否戴上耳機裝置;
若用戶戴上所述耳機裝置,判斷第一耳部的第一參考靜脈圖像和第二耳部的第二參考靜脈圖像是否存儲;
若所述第一參考靜脈圖像和所述第二參考靜脈圖像存儲,通過第一耳機獲取第一實際靜脈圖像,或通過第二耳機獲取第二實際靜脈圖像;匹配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一參考靜脈圖像,或所述第二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二參考靜脈圖像,或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二參考靜脈圖像,或所述第二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一參考靜脈圖像;
若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一參考靜脈圖像匹配,或所述第二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二參考靜脈圖像匹配,確定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和所述第一耳機對應所述第一耳部,且所述第二實際靜脈圖像和所述第二耳機對應所述第二耳部;
若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一參考靜脈圖像不匹配,或所述第二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二參考靜脈圖像不匹配,且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二參考靜脈圖像不匹配,或所述第二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第一參考靜脈圖像不匹配,則獲取通用左耳靜脈圖像和通用右耳靜脈圖像,匹配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第二實際靜脈圖像和獲取的通用左耳靜脈圖像和通用右耳靜脈圖像;
若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通用左耳靜脈圖像匹配,或所述第二實際靜脈圖像與所述通用右耳靜脈圖像匹配,確定所述第一實際靜脈圖像和所述第一耳機對應所述第一耳部,且所述第二實際靜脈圖像和所述第二耳機對應所述第二耳部;
若所述第一參考靜脈圖像和所述第二參考靜脈圖像沒有存儲,通過所述第一耳機和/或所述第二耳機采集第三實際靜脈圖像和第四實際靜脈圖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0852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