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線路故障電弧等效放電量在線測量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81968.7 | 申請日: | 2020-0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3955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1-25 |
| 發明(設計)人: | 劉紅文;王科;張恭源;趙現平;柴晨超;張春麗;張揚 | 申請(專利權)人: | 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R31/12 | 分類號: | G01R31/12;G01R3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權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長明;許偉群 |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線路 故障 電弧 等效 電量 在線 測量方法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線路故障電弧等效放電量在線測量方法,利用兩個局部放電測量傳感器進行故障電弧放電的在線測量,避免了線路分布電容對故障電弧放電測量結果的影響,實現了線路接地故障電弧放電量的在線測量,解決了停電校準測量裝置,因線路雜散電容對故障電弧放電量測量影響的難題。同時,本申請的技術方案將方波電壓信號從局部放電測量傳感器的校準點注入,與高壓耦合電容、限壓電容串聯構成校準裝置并將產生的放電量注入到與被測設備連接的導體或線路,利用系統自身的高壓耦合電容作為分度電容,克服了系統雜散電容對測量裝置校準的影響,實現了線路電弧故障采用放電量進行量度,保證了線路故障電弧放電量測量的準確性,提高了測量準確度。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電網故障檢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線路故障電弧等效放電量在線測量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電氣設備的長期運行或者不正常運行,內部絕緣可能會發生某種劣化,在高電壓和電場環境下,絕緣性能將逐漸下降,嚴重時會導致局部放電,甚至發生絕緣擊穿和損壞。一旦設備發生損壞,輕者對電力系統造成設備故障損失,重者造成人員事故甚至整個電網的崩潰,發生大面積停電,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近年來。局部放電的檢測都是以局部放電發生時所產生的各種物理量的檢測為基礎。當介質中發生局部放電時,會產生電脈沖、電磁波、超聲波、光、局部過熱及一些新的化學產物,與此相應的出現了電學檢測法、聲學檢測法、光學檢測法及化學檢測法等。脈沖電流法能準確測量電氣設備絕緣的局部放電量,因能標定通過放電量的測量可準確判斷設備絕緣的狀態,該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檢測電氣設備的絕緣缺陷。
在配電網中,接地故障占據80%以上,接地故障的測量、定位是配電網中面臨的行業共性技術難題,當前的測量接地故障的方法主要采用判斷零序電流的方法,接地故障定位采用故障指示器判斷,檢測靈敏度及定位準確度低于20%,嚴重影響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申請號為201810273133.4的專利公開了一種開關柜局部放電檢測設備及方法,該方法基于脈沖電流法的檢測原理,提出了一種基于新型陶瓷電容絕緣子開關柜帶電指示裝置的局部放電檢測方法如圖1所示,利用傳感器作為開關柜局部放電信號獲取的耦合電容,在分壓電容和信號提取電阻之間設有局放檢測點,分壓電容與母線之間串聯有陶瓷電容芯絕緣子。該傳感器設備支持局部放電量的測量,但給出采用多個傳感器進行準確測量線路故障電弧放電量的方法。
但是,該檢測方法支持線路故障電弧等效放電檢測,但無法對檢測結果進行相應的在線校準,無法保證局部放電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測量結果精度低。
發明內容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線路故障電弧等效放電測量方法,以解決測量結果精度低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如下技術方案:
結合圖2、圖3所示,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線路故障電弧等效放電量在線測量方法,包括:
在校準點注入方波電壓信號;
計算所述方波電壓信號注入線路的注入電荷量;
利用局部放電測量裝置在所述校準點采集第一響應電荷量;
利用局部放電測量裝置在測試點采集第二響應電荷量;
被測設備發生局部放電時,利用局部放電測量裝置在所述校準點采集第一放電響應電荷量,利用局部放電測量裝置在所述測試點采集第二放電響應電荷量;
根據所述注入母線的電荷量、所述第一響應電荷量、所述第二響應電荷量、所述第一放電響應電荷量、所述第二放電響應電荷量,計算被測設備或線路故障電弧放電的視在放電量。
可選的,計算所述方波電壓信號注入導體的注入電荷量,計算公式為:
q0=U0Ce (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未經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81968.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