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光學元件驅動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78414.1 | 申請日: | 2020-0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2211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25 |
| 發明(設計)人: | 楊詠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臺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7/09 | 分類號: | G02B7/09;G03B13/36;G03B5/00;G03B30/00 |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黃艷;鄭特強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學 元件 驅動 機構 | ||
本公開提供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具有一主軸,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動部、一第一驅動組件以及一感測組件。活動部可相對于固定部運動,且活動部與固定部沿著主軸排列。活動部包括一框架以及一承載座。承載座可相對于框架運動。第一驅動組件可驅動承載座運動。感測組件包括一參考元件以及一感測元件。感測元件可感測參考元件,以感測承載座相對于框架的運動。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驅動機構,特別涉及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光學元件以及可驅動光學元件的光學元件驅動機構逐漸微型化。透過裝設光學元件、光學元件驅動機構以及感光元件,使得許多電子裝置(例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具備了照相或錄影的功能。
當使用者使用電子裝置時,可能產生晃動,使得所拍攝的照片或影片產生模糊。然而,隨著對于影像品質的要求日益增高,可修正晃動的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因而產生。
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可驅動光學元件沿著平行于光軸的方向運動,以對被拍攝物進行對焦,達到自動對焦(auto?focus,AF)。除此之外,光學元件驅動機構也可驅動光學元件沿著垂直于光軸的方向運動,以彌補因為使用者的晃動或受到外力沖擊使得成像相對于原位置產生偏移,造成圖像或影像模糊的問題,而達到光學防手震(optical?imagestabilization,OIS)。通過自動對焦(AF)以及光學防手震(OIS),可提升所拍攝的影像的品質。
現有的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可額外包括感測組件,通過感測光學元件的位置來修正驅動信號,以達到閉路(closed-loop)回饋。因此,感測組件的配置以及設計極為重要。
發明內容
本公開提供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具有一主軸,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動部、一第一驅動組件以及一感測組件。活動部可相對于固定部運動,且活動部與固定部沿著主軸排列。活動部包括一框架以及一承載座。承載座相對于框架運動。第一驅動組件可驅動承載座運動。感測組件包括一參考元件以及一感測元件。感測元件感測參考元件,以感測承載座相對于框架的運動。
根據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第一驅動組件包括二線圈,設置于活動部的相對二側,且線圈中的每一者的繞線軸皆垂直于主軸。第一驅動組件還包括復數個磁性元件,沿著主軸觀察時,固定部具有一多邊形結構,且固定部的其中一側未設置磁性元件。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可還包括一配重塊,設置于固定部未設置磁性元件的那一側。磁性元件在平行于或垂直于主軸的方向的尺寸不同。光學元件驅動機構還包括一第二驅動組件,驅動框架運動。第二驅動組件包括一線圈組件,對應于磁性元件,且固定部未設置磁性元件的那一側亦未設置線圈組件。線圈組件包括一第一線圈組以及一第二線圈組,設置于固定部的相鄰二側,且第一線圈組的繞線圈數與第二線圈組的繞線圈數不同。
根據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固定部還包括一電路板,包括沿著垂直主軸的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方向最大尺寸以及沿著垂直主軸以及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方向最大尺寸,且第一方向最大尺寸與第二方向最大尺寸不同。電路板為凹字型形狀。
根據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活動部還包括一彈性元件,連接承載座以及框架。沿著垂直于主軸的方向觀察,彈性元件與參考元件以及感測元件中的至少其中一者至少部分重疊。參考元件設置于承載座,且參考元件靠近一光入射處。固定部包括一外殼,且外殼包括一凹部,沿著主軸觀察時,參考元件顯露于凹部。感測元件設置于框架,沿著主軸觀察時,參考元件與感測元件不重疊。承載座包括一第一止動部,沿著垂直主軸的方向觀察時,參考元件較第一止動部突出。承載座還包括二電性連接部,連接第一驅動組件,且電性連接部設置于承載座的底面的同一側。承載座還包括一第二止動部,沿著垂直于主軸的方向觀察時,電性連接部較第二止動部突出。電路板具有一電路板凹部,容納電性連接部。感測組件還包括另一感測元件,感測框架相對于固定部的運動,沿著主軸觀察時,另一感測元件顯露于固定部,且沿著垂直于主軸的方向觀察時,另一感測元件與固定部至少部分重疊。光學元件驅動機構還包括一阻尼元件,設置于框架與固定部之間。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臺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臺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841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