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載重半鋼輪胎的帶束層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370513.1 | 申請日: | 2017-1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0112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8 |
| 發明(設計)人: | 邢程;余本祎;蔡瑩瑩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C9/18 | 分類號: | B60C9/18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婁岳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載重 鋼輪 帶束層 結構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載重半鋼輪胎的帶束層結構,包括疊置的第一帶束層和第二帶束層,所述第一帶束層的兩端均包裹有第一邊膠,第一帶束層第一面上的邊膠寬度與第一帶束層第二面上的邊膠寬度之間比值為3:1,所述第一邊膠的厚度為0.4mm~1.4mm;第一邊膠被第二帶束層覆蓋區域的厚度為1.6mm~2.4mm,第一邊膠其他部分的厚度為0.4mm~1.4mm;第二帶束層的兩端還包裹有第二邊膠。本發明的載重半鋼輪胎的帶束層和邊膠設計,細化了不同載重需求輪胎的肩部設計,避免了以往只是通過調整帶束層鋼絲材料的方法,從結構的差異性設計,降低了胎面肩部的應力,平衡了性能與成本的訴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輪胎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載重半鋼輪胎的帶束層結構,適用于6PR、8PR或10PR層級的輪胎。
背景技術
帶束層是輪胎結構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起保護胎體,增強胎面強度,承載并傳遞應力的作用,對于半鋼子午線輪胎,胎體簾布層承擔內壓負荷的35%,而帶束層承擔了65%。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更因所施加的負荷、驅動力、制動力和橫向力等作用,會使輪胎某一部位受力較大,通過FEA模擬工具分析,可以發現輪胎帶束層端點所受的應力較大。實際使用過程中,則表現為輪胎的第一、二帶束層脫層,會嚴重影響汽車的行駛安全性。
對有載重需求的半鋼輪胎,肩部受到的力會更大,一般企業都會采用帶束層配合邊膠的方式,進行此處的應力改善。一般在帶束層端點增加膠片是行業中常見平衡肩部帶束層端點應力的方法,但是對于載重半鋼輪胎來說,其載重類型有6PR、8PR和10PR的層級分別,不同層級的輪胎,其使用載荷和充氣壓力都是不同的。一般針對不同層級載重類型的輪胎,處理方法是采用不同直徑的鋼簾線,來平衡載重需求和成本,但是這種做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帶束層端點應力集中的情況。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載重半鋼輪胎的帶束層結構,通過試驗和FEA模擬測試驗證,從理論結構設計上針對6PR、8PR和10PR的載重半鋼輪胎,設計相對應的帶束層差集及邊膠形式,通過不同的結構設計滿足其需求。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載重半鋼輪胎的帶束層結構,包括疊置的第一帶束層和第二帶束層,所述第一帶束層的兩端均包裹有第一邊膠,第一帶束層第一面上的邊膠寬度與第一帶束層第二面上的邊膠寬度之間比值為3:1,所述第一邊膠的厚度為0.4mm~1.4mm。
一種載重半鋼輪胎的帶束層結構,包括疊置的第一帶束層和第二帶束層,所述第一帶束層的兩端均包裹有第一邊膠,第一帶束層第一面上的邊膠寬度與第一帶束層第二面上的邊膠寬度之間比值為3:1,所述第一邊膠被第二帶束層覆蓋區域的厚度為1.6mm~2.4mm,第一邊膠其他部分的厚度為0.4mm~1.4mm。
優選地,所述第一邊膠被第二帶束層覆蓋區域的兩端為漸變高度。
進一步地,單個第一邊膠覆蓋在第一帶束層第一面的寬度為第一帶束層寬度的10%~30%。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帶束層與第二帶束層的差集在4mm~8mm。
一種載重半鋼輪胎的帶束層結構,包括疊置的第一帶束層和第二帶束層,所述第一帶束層的兩端包裹有第一邊膠,第二帶束層的兩端包裹有第二邊膠,單個第一邊膠覆蓋在第一帶束層第一面的寬度為第一帶束層寬度的10%~30%,單個第二邊膠覆蓋在第二帶束層第二面的寬度為第二帶束層寬度的10%~30%。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帶束層第一面上的邊膠寬度與第一帶束層第二面上的邊膠寬度之間比值為3:1,所述第二帶束層第二面上的邊膠寬度與第二帶束層第一面上的邊膠寬度之間比值為3:1。
優選地,所述第一邊膠和第二邊膠的厚度為0.4mm~1.4mm,超過1.4mm的會導致過渡不均勻,低于0.4mm,則不能起到平衡應力的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有限公司,未經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7051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基于定位模塊的控制方法、裝置、存儲介質及移動終端
- 下一篇:一種蔬菜種植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