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混凝土的硅藻土水泥裹漿骨料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455514.0 | 申請日: | 2018-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5443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17 |
| 發明(設計)人: | 嚴佳川;陳鵬;王毓萱;楊振麗;張曦蓓;孟祥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4B20/10 | 分類號: | C04B20/10;C04B18/02 |
| 代理公司: | 23211 哈爾濱市陽光惠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鄧宇 |
| 地址: | 150001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制備 硅藻土 水泥 骨料 再生骨料 混凝土 再生骨料混凝土 硅藻土粉末 再生混凝土 孔隙率 吸水性 重量份 建筑材料 可用 煅燒 應用 養護 | ||
一種用于混凝土的硅藻土水泥裹漿骨料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屬于建筑材料中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技術領域。針對再生骨料吸水性大、孔隙率高以及強度低等問題,本發明將硅藻土煅燒后制備硅藻土粉末,與水泥和水按重量份混合后制備水泥裹漿,包裹再生骨料,經養護后制備獲得硅藻土水泥裹漿骨料。本發明可用于制備再生混凝土。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建筑材料中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混凝土的硅藻土水泥裹漿骨料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
背景技術
再生骨料是由天然骨料損耗以及因拆除使用年限到期的混凝土而產生的建筑垃圾,我國每年產生的廢棄混凝土大約有16000萬噸,且以年均8%的速度增加。建筑垃圾不斷侵占耕地面積,長期以來都是采取填埋或堆放的處理方式,無疑加劇了土地資源的緊張狀況,同時拆除時產生的粉塵污染環境,嚴峻的建筑工業形勢使得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開發迫在眉睫。但是,再生骨料混凝土孔隙率高、吸水性大、強度低,與天然骨料混凝土的性質相差較大。而這最大的原因就是再生骨料混凝土所采用的是再生骨料,再生骨料比天然骨料吸水性大、空隙率高、強度低。
發明內容
針對再生骨料吸水性大、孔隙率高以及強度低等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混凝土的硅藻土水泥裹漿骨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再生骨料3份、硅藻土1-2份、水泥4份和水3-3.5份。
優選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再生骨料3份、硅藻土1份、水泥4份和水3份。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用于混凝土的硅藻土水泥裹漿骨料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破碎:將廢棄的混凝土粉碎,獲得粒徑相對較小的顆粒;
步驟二:篩分:將步驟一所得的顆粒經篩分處理,獲得再生骨料;
步驟三:硅藻土煅燒:將硅藻土于750~850℃煅燒2-2.5小時制備硅態硅藻土;
步驟四:磨粉處理:將步驟三中硅態硅藻土磨粉,獲得硅藻土粉末;
步驟五:制備水泥裹漿:步驟四所得硅藻土粉末與水泥和水按重量份混合,攪拌獲得水泥裹漿;
步驟六:裹骨料:將步驟二所得再生骨料按重量份浸泡在步驟五所得的水泥裹漿中,獲得混合漿料后將混合漿料經篩網過濾,漏下的水泥漿重新澆注在再生骨料上,至水泥漿全部澆注完畢,經養護后獲得硅藻土水泥裹漿骨料。
進一步地限定,步驟二所述再生骨料的粒徑為4.75-30mm。
進一步地限定,步驟三所述硅藻土于850℃高溫煅燒2小時制備硅態硅藻土。
進一步地限定,步驟四所述硅藻土粉末粒徑為20-50μm。
進一步地限定,步驟五所述攪拌是指先將硅藻土粉末與水泥混合干拌:快拌(125±10)r/min,120秒,而后靜置15秒,再慢拌(62±5)r/min,120秒,慢拌的同時加入水,得到水泥裹漿。
進一步地限定,步驟六所述浸泡的時間為30-40min,獲得混合漿料后將混合漿料傾倒在4.75mm孔徑的篩網上并鋪開,將漏下的水泥漿澆注在篩網上的再生骨料上,至水泥漿全部澆注完畢,靜置5min,而后再每隔5min進行一次澆注,重復兩遍。
進一步地限定,步驟六所述養護,是指在溫度20±3℃、相對濕度≥90%條件下,養護45天。
本發明所述的硅藻土水泥裹漿骨料可用于制備再生混凝土。
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未經哈爾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45551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