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新型交直流n+1電源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763669.4 | 申請日: | 2018-07-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7994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23 |
| 發明(設計)人: | 李超;劉明亮;鄭斌;劉暉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超 |
| 主分類號: | H02J9/06 | 分類號: | H02J9/06;H02J7/34;H02J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鄭青松 |
| 地址: | 230071 安徽省合肥市***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源變換模塊 變換模塊 電源系統 蓄電池 并聯連接 并聯冗余 功率配置 蓄電池組 交直流 數量比 不間斷直流電源 單體蓄電池 交直流電源 輸出裝置 輸入裝置 雙電源 電池 交流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型交直流n+1電源系統,包括:雙電源輸入裝置、多個電源變換模塊、蓄電池組和輸出裝置,其中,所述多個電源變換模塊并聯連接,數量比電源系統額定功率配置所需模塊的數量n多一個,即n+1,每個電源變換模塊包括交?直變換模塊和直?直變換模塊;所述蓄電池組包括多個并聯連接的蓄電池,所述多個蓄電池的數量比電源系統額定功率配置所需電池的數量n多一個,即n+1,每個蓄電池設置在每個電源變換模塊的交?直變換模塊和直?直變換模塊之間。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新型交直流電源系統,能夠實現交流與直流、直流與直流n+1并聯冗余和單體蓄電池n+1并聯冗余,增加不間斷直流電源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源系統,具體涉及一種新型交直流n+1電源系統。
背景技術
變配電系統的自動化合閘、監控顯示和通信接口,在通信系統的基站設備,以及軌道站臺門等行業,需要不間斷直流電源,才能保證系統運行可靠性,由于交流系統的不可存儲性,因此大量配置蓄電池儲能,為了保證系統電壓等級,需要多個蓄電池串聯遞增,達到額定電壓,然而因電池串聯使用,單只電池的可靠性決定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使系統存在不安全風險。
因此,亟待需要提供一種穩定性和安全性高的直流不間斷電源系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實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交直流n+1電源系統,該系統可使不間斷直流電源不受單只電池損壞的影響,提高系統可靠性和穩定性。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新型交直流n+1電源系統,包括:雙電源輸入裝置、多個電源變換模塊、蓄電池組和輸出裝置,其中,所述多個電源變換模塊并聯連接,數量比電源系統額定功率配置所需模塊的數量n多一個,即n+1,每個電源變換模塊包括交-直變換模塊和直-直變換模塊;所述蓄電池組包括多個并聯連接的蓄電池,所述多個蓄電池的數量比電源系統額定功率配置所需電池的數量n多一個,即n+1,,每個蓄電池設置在每個電源變換模塊的交-直變換模塊和直-直變換模塊之間,其中,所述雙電源輸入裝置用于輸入電網雙路市電;所述交-直變換模塊用于將通過雙電源輸入裝置輸入的220V的交流市電變換為12V的直流電,并利用轉換后的直流電對所述蓄電池進行充電;
所述蓄電池用于為所述直-直變換模塊提供輸入電源;
所述直-直變換模塊用于將所述蓄電池提供的直流電轉換為需求等級的直流電,并輸送給所述輸出裝置。
可選地,所述交-直變換模塊為整流器,所述直-直變換模塊為直流降壓/降壓模塊。
可選地,所述輸出裝置為斷路器。
可選地,所述直-直變換模塊用于將所述蓄電池提供的直流電轉換為24V、48V、110V和220V的直流電。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新型交直流電源系統,能夠實現交流與直流、直流與直流n+1并聯冗余和單體蓄電池n+1并聯冗余,增加不間斷直流電源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新型交直流n+1電源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本發明的技術思想在于,改變現有不間斷直流電源的系統配置結構,增加冗余配置設計,在原有輸入、配電、防雷等基礎上,改變電壓等級變化方式,既滿足單體蓄電池充電儲能,也符合控制系統的直流電壓等級,采用交流與直流、直流與直流一體化設計,在交流與直流輸出端、直流與直流輸入端,并聯單體蓄電池,實現交流與直流、直流與直流n+1并聯冗余和單體蓄電池n+1并聯冗余,其中任何環節出現故障或損壞,都不影響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超,未經李超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76366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