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負載均衡方法、裝置、計算機設備和存儲介質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588578.1 | 申請日: | 2018-06-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341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16 |
| 發明(設計)人: | 李淑芹;許彬;楊鵬;張雍濤;夏裕堅;李樹春;習益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統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28/08 | 分類號: | H04W28/08;H04W36/08;H04W36/22 |
| 代理公司: | 廣州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明霖 |
| 地址: | 510663 廣東省廣州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戶設備 源小區 鄰區 負載均衡 用戶設備切換 計算機設備 存儲介質 遷移 調制頻率 計算目標 乒乓切換 數量相等 小區負載 低負載 獲取源 過載 門限 均衡 反饋 小區 申請 | ||
本申請涉及一種負載均衡方法、裝置、計算機設備和存儲介質。該方法包括:獲取源小區的鄰區反饋的第一用戶設備數量、鄰區的第一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以及源小區的第二用戶設備數量;根據小區負載均衡門限值、源小區的第二用戶設備數量、源小區的第二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第一用戶設備數量以及第一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計算目標遷移用戶設備數量;將數量與目標遷移用戶設備數量相等的源小區的用戶設備切換至所述鄰區。采用本方法能夠避免了源小區將大量的用戶設備切換至鄰區中而導致原本低負載的鄰區過載的情況,減少用戶設備乒乓切換,減少負載均衡的調制頻率。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移動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負載均衡方法、裝置、計算機設備和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隨著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移動通信系統技術的不斷發展,LTE用戶業務量和數據吞吐量不斷增加,小區負載分布不均的現象十分普遍,經常出現,某個小區負載較重而其鄰區負載較輕現象,相對于重負載小區而言,其擁有的資源相對匱乏容易導致用戶的服務質量得不到充分保障,對于低負載小區而言,卻存在資源浪費的現象,這樣不僅降低網絡容量還會影響用戶的服務質量。
針對小區負載分布不均的現象十分普遍,LTE系統提出了負載均衡技術,負載均衡技術通過將重負載小區中部分終端切換至低負載小區,以均衡小區的負載狀況。傳統的負載均衡技術采用的是強制切換策略,當過載小區負荷達到一定門限時,將PRB(PhysicalResource Block,物理資源塊)利用率高的UE切換至合適的目標小區中,以保證了用戶的服務質量,但是,在過載小區需要切換大量的UE時,會導致原本低負載的目標小區也過載,影響切換后的UE的服務質量,增加掉話率,且容易發生源小區與目標小區均出現過載情況,導致UE乒乓切換,無形中增加了負載均衡的調整頻率,降低了網絡運行效率。
發明內容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過載小區進行UE切換導致原本低負載的目標小區的負載也過載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負載均衡方法、裝置、計算機設備和存儲介質。
一種負載均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獲取源小區的鄰區反饋的第一用戶設備數量、所述鄰區的第一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以及所述源小區的第二用戶設備數量;
根據小區負載均衡門限值、所述第二用戶設備數量、所述源小區的第二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所述第一用戶設備數量以及所述第一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計算目標遷移用戶設備數量;
將數量與所述目標遷移用戶設備數量相等的源小區的用戶設備切換至所述鄰區。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根據小區負載均衡門限值、所述第二用戶設備數量、所述源小區的第二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所述第一用戶設備數量以及所述第一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計算目標遷移用戶設備數量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
根據所述第二用戶設備數量、所述第二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以及所述小區負載均衡門限計算所述源小區的第一遷移用戶設備數量;
根據所述第一用戶設備數量、所述第一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所述第二用戶設備數量以及所述第二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獲取所述源小區第二遷移用戶設備數量;
根據所述第一遷移用戶設備數量、所述第一用戶設備數量以及所述第一允許接入最大用戶設備數量計算連接態用戶比例值;
若所述連接態用戶比例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小區負載均衡門限值,則將所述第一遷移用戶設備數量確定為目標遷移用戶設備數量;
若所述連接態用戶比例值大于所述小區負載均衡門限值,則將所述第二遷移用戶設備數量確定為目標遷移用戶設備數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統有限公司,未經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統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58857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