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大體積混凝土的溫控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367873.4 | 申請日: | 2018-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32606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30 |
| 發明(設計)人: | 易中平;袁國楠;袁義華;齊進廣;鄒明;高凱恒;向凱;郭煒欣;楊闖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七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15/02 | 分類號: | E02D15/02;E04G21/02;E04G2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遠大卓悅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胡茵夢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體積 混凝土 溫控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大體積混凝土的溫控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1、在承臺內從上到下水平分層依次間隔布置第一冷卻水管網、第二冷卻水管網及第三冷卻水管網,其中所述第一冷卻水管網和第三冷卻水管網縱向布置,所述第二冷卻水管網橫向布置;2、布置測溫點;3、對混凝土進行控溫。本發明所述冷卻水系統的布置方式和控溫方法依據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分布情況而設計,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減小溫度應力,避免混凝土自身開裂;且本發明中所述冷卻水管之間通過橡膠接頭連接,不僅使連接更加牢固,還可防止剛性的冷卻水管由于熱脹冷縮被破壞而影響換熱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混凝土施工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大體積混凝土的溫控方法。
背景技術
大體積混凝土中,大體積混凝土中的溫度應力是引發混凝土自身開裂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特別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期,混凝土水化形成大量熱量,如果不能有效的均勻的散熱,將形成較大溫度應力,致使混凝土開裂而造成質量事故。因此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是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的重點,特別對于承受荷載的大體積混凝土,混凝土溫度控制更是首要任務。
當前業界普遍采用在大體積混凝土內部預埋設散熱冷卻水管,導散由混凝土水化產生的熱量。但是目前采用的冷卻水管布置方式是均勻布置,沒有考慮到實際混凝土塊內部的溫度分布情況,雖然可控制混凝土內部溫度下降,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但是由于散熱效果的差異,混凝土中心部位溫度高,邊界溫度較低,采用等間距水管布置,不能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差,這種內部溫差仍將產生不利溫度應力,對混凝土具有較大的破壞力?;炷猎谒疅峄瘻囟葓鲎饔孟氯菀桩a生較大的溫度應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合理的冷卻水管布置系統和對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的調控方法,以對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溫升進行有效調控,避免大體積混凝土因內部溫度應力大而開裂。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大體積混凝土的溫控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布置冷卻水系統:在承臺內分層布置冷卻水系統,所述冷卻水系統包括從上到下依次間隔布置于承臺不同水平面內的第一冷卻水管網、第二冷卻水管網及第三冷卻水管網;
所述第一冷卻水管網包括第一冷卻水管,其縱向布置于所述承臺內,兩端分別設第一進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且所述第一冷卻水管為類蛇形管;
所述第二冷卻水管網包括第二冷卻水管和第三冷卻水管,兩者共用第二進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冷卻水管和第三冷卻水管均包括依次連接的進水段、中間段和出水段,其中第二冷卻水管的進水段及中間段為類蛇形管,出水段為直管,第三冷卻水管的進水段為直管,中間段及出水段為類蛇形管,第二冷卻水管的中間段和第三冷卻水管的中間段交錯布置,第三冷卻水管的進水段設于第二冷卻水管布置區域的外部,第二冷卻水管的出水段設于第三冷卻水管的布置區域的外部;
所述第三冷卻水管網包括第四冷卻水管,其縱向布置于所述承臺內,兩端分別設第三進水口和第三出水口,且所述第四冷卻水管為類蛇形管;
步驟二、布置測溫點:在第二進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處均設置溫度傳感器;并且在承臺內設表面、中間和底面測溫點,在各測溫點分別設置溫度傳感器,分別用于檢測表面混凝土、內部混凝土和底面混凝土的溫度;
步驟三、對混凝土進行控溫,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所述第一進水口和第三進水口均與第二出水口連通,冷卻水從第二進水口通入冷卻水系統,并且分別從第一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流出冷卻水系統;
S2:控制第二冷卻水管網的進水溫度,使第二進水口處的水溫與內部混凝土的溫差為23~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七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鐵七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36787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