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控制車輛的牽引和制動的電子系統及相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80080212.7 | 申請日: | 2017-10-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9982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30 |
| 發明(設計)人: | 安德烈亞·布蒂;瓦萊里奧·加利齊;本亞明·謝夫奇克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樂尼·樂姆寶公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T13/74 | 分類號: | B60T13/74;B60K7/00;H02K7/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超凡明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58 | 代理人: | 魏彥;洪玉姬 |
| 地址: | 意大利***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控制 車輛 牽引 制動 電子 系統 相關 方法 | ||
用于控制車輛(200)的牽引和制動的電子系統(100),所述車輛(200)包括至少一個第一輪(R1)、可操作地與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輪(R1)相關聯的第一制動盤(DB1)以及能夠被致動以在所述第一制動盤(DB)上施加耗散制動力矩的第一制動鉗(PZ1),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輪(R1)具有相應的旋轉軸線(AR1),所述系統(100)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牽引和制動控制單元(101);可操作地連接到車輛(200)的用于致動制動的裝置(102),用于致動制動的所述裝置(102)還可操作地連接到所述至少一個第一牽引和制動控制單元(101)。所述裝置(102)包括:第一制動鉗(PZ1)的至少一個第一電動致動器(103),所述至少第一牽引和制動控制單元(101)配置為控制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電動致動器(103)以通過第一制動鉗(PZ1)在第一制動盤(DB1)上施加耗散制動力矩;至少一個電動機(104),其具有相應的旋轉軸線,可操作地連接到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輪(R1),所述至少一個電動機(104)的旋轉軸線與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輪(R1)的旋轉軸線重合,所述至少一個第一牽引和制動控制單元(101)配置為控制所述至少一個電動機(104)在再生模式下在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輪(R1)上施加再生制動力矩,所述至少一個第一牽引和制動控制單元(101)配置為控制所述至少一個電動機(104)在牽引模式下在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輪(R1)上施加牽引力矩。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控制車輛的牽引和制動的電子系統及相關方法。
目前,大多數車輛或混合動力車輛配備有牽引和制動控制系統,所述牽引和制動控制系統來自于車輛,帶有熱機(熱力發動機)即包括中央電動機,所述中央電動機的再生制動力矩和牽引力矩通過傳動系統傳遞到車輪。
近年來,電動車輛或混合動力車輛已經變得普遍,在這些車輛中傳遞到車輪的牽引力矩和再生制動力矩可被獨立地控制并被傳遞到車輛的不同車輪。
實際上,這些電動車輛或混合動力車輛設有牽引和制動系統,所述牽引和制動系統包括直接安裝在車輪的輪輞(輪緣,輪邊)內的電動機(IWM,In Wheel Motor,輪內馬達)或安裝在車輛輪轂上的電動機(IHM,In Hub Motor,輪轂內馬達)。
這些牽引和制動系統允許獨立控制到車輪的牽引力矩和再生制動力矩,從而提高駕駛性能并且還有利于底盤控制算法。
然而,這種類型的電動車輛或混合動力車輛通常配備有液壓制動系統,其不能確保最佳制動控制,因為不可能以最佳可能的方式調節耗散制動力矩(通過液壓制動系統執行)和再生制動力矩(由電動機執行)貢獻。
此外,近年來引入了BbW系統(Brake by Wire,線控制動,通過電連接制動),其中傳統制動系統的液壓連接已經被電連接取代,目的是改善對車輪的制動動作控制。
得益于這些系統,可以更精確地控制到各個車輪的制動力矩,從而提高了駕駛性能,并有利于在車輛底盤控制系統中實施的控制策略。
然而,雖然BbW制動系統確保了更精確地控制到車輪的制動力矩,但只有當施加到車輪的制動力矩連續變化時,這些系統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潛力,而且這種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本發明的目的是設計和提供一種用于控制車輛的牽引和制動的電子系統,其允許至少部分地克服以上參考現有技術提到的缺點。
該目的通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述的系統實現。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用于控制車輛的牽引和制動的方法。
從以下參考隨附附圖對通過非限制性示例給出的優選實施方式示例的描述中,根據本發明的系統和相關方法的進一步的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明了,在附圖中: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用于控制車輛的牽引和制動的電子系統的框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用于控制車輛的牽引和制動的電子系統的框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樂尼·樂姆寶公開有限公司,未經福樂尼·樂姆寶公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80080212.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