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環境監控教學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199585.3 | 申請日: | 2017-03-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10549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03 |
| 發明(設計)人: | 宋建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黑龍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9B25/00 | 分類號: | G09B2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0080 黑龍江省***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環境 監控 教學 裝置 | ||
1.一種環境監控教學裝置,它是由檢測裝置和顯示裝置組成,其特征在于:檢測裝置通過其發射裝置(6)與顯示裝置的接收裝置(7)無線連接;所述的檢測裝置是由主體框架A(1)、電源裝置(3)、微處理器裝置A(4)、發射裝置(6)、雙面插座J(8)、插頭JA(9)、插頭JB(10)、溫濕度插座W(19)、氣體插座Y(20)、光強度插座Z(21)、掛勾座(22)、溫濕度傳感器(23)、一氧化碳傳感器(24)、光強度傳感器(25)、溫濕度發生裝置A(26)、溫濕度發生裝置B(27)、氣體發生裝置(28)、亮度發生裝置(29)構成,主體框架A(1)是在兩個側立板之間上部通過其凹槽連接有主立板A(31),在兩個側立板下端連接有底板A(33),在兩個側立板后面下部之間連接有護板A(35),在底板A(33)上依次放置有溫濕度發生裝置A(26)、溫濕度發生裝置B(27)、氣體發生裝置(28)、亮度發生裝置(29),在主立板A(31)上依次固定有電源裝置(3)、微處理器裝置A(4)、發射裝置(6)、雙面插座J(8)、溫濕度插座W(19)、氣體插座Y(20)、光強度插座Z(21)、三個掛勾座(22),微處理器裝置A(4)、發射裝置(6)分別通過其插頭、插座與電源裝置(3)電連接,微處理器裝置A(4)、發射裝置(6)分別通過其插頭JA(9)、插頭JB(10)與雙面插座J(8)連接,微處理器裝置A(4)的三個輸入端分別通過插頭與溫濕度插座W(19)、氣體插座Y(20)、光強度插座Z(21)連接,溫濕度插座W(19)、氣體插座Y(20)、光強度插座Z(21)的另一端分別通過插頭連接有溫濕度傳感器(23)、一氧化碳傳感器(24)、光強度傳感器(25),溫濕度傳感器(23)、一氧化碳傳感器(24)、光強度傳感器(25)分別通過其連接線掛在其對應的掛勾座(22)上;所述的顯示裝置是由主體框架B(2)、電源裝置(3)、微處理器裝置B(5)、接收裝置(7)、雙面插座K(11)、插頭KA(12)、插頭KB(13)、顯示器插座Q(14)、插頭QA(15)、顯示器(16)、報警插座V(17)、插頭VA(18)構成,主體框架B(2)是在兩個側立板之間上部通過其凹槽連接有主立板B(32),在兩個側立板下端連接有底板B(34),在兩個側立板后面下部之間連接有護板B(36),在主立板B(32)上依次固定有電源裝置(3)、微處理器裝置B(5)、接收裝置(7)、雙面插座K(11)、顯示插座Q(14)、報警插座V(17),微處理器裝置B(5)、接收裝置(7)分別通過其插頭、插座與電源裝置(3)連接,微處理器裝置B(5)、接收裝置(7)分別通過其插頭KA(12)、插頭KB(13)與雙面插座K(11)連接,微處理器裝置B(5)的輸出端通過插頭QA(15)與顯示器插座Q(14)連接,在插座Q(14)上連接有顯示器(16),微處理器裝置B(5)的另一個輸出端通過插頭VA(18)與報警插座V(17)連接,在報警插座V(17)上連接有LED報警燈;所述的微處理器裝置A(4)是由電路板和護罩構成,電路板在護罩內,電路板和護罩均固定在主立板A(31)上,在電路板上固定有單片機U1,U1的第33腳和兩根電源線通過插頭與溫濕度插座W(19)連接,第33腳還通過電阻R4與電源連接,U1的第39腳和兩根電源線通過插頭與氣體插座Y(20)連接,U1的第22、23腳和兩根電源線通過插頭與光強度插座Z(21)連接,U1的第10和30腳與電源連接并通過C14和C15接地,U1的第32腳通過C13接地,U1的第11和31腳直接接地,U1的第12和13腳之間連接有晶振Y1并分別通過C10和C11接地,U1的第9腳連接有D1、R3、S1、C12,D1、R3的另一端與電源連接,S1、C12的另一端接地,U1的第2至第7腳依次與插頭JA(9)按1至6順序連接;所述的發射裝置(6)是由電路板和護罩構成,電路板在護罩內,電路板和護罩均固定在主立板A(31)上,在電路板上固定有收發集成模塊U3,U3的第6、4、5、1、3、2腳與依次與插頭JB(10)按1至6順序連接,U3的第7腳接電源,U3的第8、14、17和20腳分別直接接地,U3的第9和10腳之間連接有晶振X1和電阻R1并分別通過C1和C2接地,U3的第11腳分別通過C3、C4接地,U3的第12腳連接有L1和L2,L1和L2的另一端分別接U3的第13和11腳,U3的第13腳還接有L3,L3的另一端通過C5與發射端M連接,發射端M通過C6接地,U3的第15和19腳接電源并通過C8、C9接地,U3的第16腳通過R2接地,U3的第18腳通過C7接地;所述的微處理器裝置B(5)是由電路板和護罩構成,電路板在護罩內,電路板和護罩均固定在主立板B(32)上,在電路板上固定有單片機U2,U2的第2至第7腳依次與插頭KA(12)按1至6順序連接,U2的第40到33腳、26到24腳依次與插頭QA(15)按1至11頭順序連接,電源線與插頭QA(15)的12、13頭連接,U2的第18腳和接地線與插頭VA(18)按1至2順序連接,U2的第10、30腳連接并通過C14和C15與電源連接,U2的第32腳通過C13接地,U2的第11和31腳直接接地,U2的第12和13腳之間連接有晶振Y2并分別通過C10和C11接地,U2的第9腳連接有D2、R3、S2、C12,D2、R3的另一端與電源連接,S2、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接收裝置(7)是由電路板和護罩構成,電路板在護罩內,電路板和護罩均固定在主立板B(32)上,在電路板上固定有收發集成模塊U4,U4的第6、4、5、1、3、2腳依次與插頭KB(13)按1至6順序連接,U4的第7腳接電源,U4的第8、14、17和20腳分別直接接地,U4的第9和10腳之間連接有晶振X2和電阻R1并分別通過C1和C2接地,U4的第11腳分別通過C3、C4接地,U4的第12腳連接有L1和L2,L1和L2的另一端分別接U4的第13和11腳,U4的第13腳還接有L3,L3的另一端通過C5與發射端N連接,發射端N通過C6接地,U4的第15、19腳接電源并通過C8、C9接地,U3的第16腳通過R2接地,U3的第18腳通過C7接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黑龍江大學,未經黑龍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199585.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