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適用于實現通用BRB交叉布置的連接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408030.6 | 申請日: | 2017-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0456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1 |
| 發明(設計)人: | 高向宇;李楊龍;周少臻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4H9/02 | 分類號: | E04H9/02;E04B1/9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劉萍 |
| 地址: | 100124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交叉布置 連接裝置 錯位布置 滑動裝置 支撐 轉動連接裝置 轉動連接軸 側向剛度 側向約束 滑動材料 滑動塊孔 剪切變形 結構水平 通用形式 占用空間 通用 滑動槽 滑動塊 套筒 轉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適用于實現通用BRB交叉布置的連接裝置。本發明包括由滑動槽(1)、滑動塊(2)和滑動材料(3)組成的兩個滑動裝置,以及使兩個滑動裝置依靠滑動塊孔(5)和轉動連接軸(4)相連的轉動連接裝置;本發明的連接裝置置于交叉錯位布置BRB套筒之間,起到給予支撐側向約束的作用,以解決錯位布置BRB占用空間大的問題;而通過本發明裝置不僅可以提供側向剛度,還不限制支撐在結構水平剪切變形過程中,支撐的轉動和平動,為通用形式BRB的交叉布置提供方便、可行的布置方案。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工程相關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適用于通用BRB交叉布置的連接裝置,屬于結構抗震和消能減震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使用防屈曲支撐(也稱屈曲約束支撐,無粘結支撐,簡稱BRB)進行結構消能減震,一般采用人字形、單斜形或交叉形等安裝形式。采用這些形式可使BRB借框架的層間剪切變形,消耗地震能量,達到消能減震的目的。一般通用的BRB是由套筒(7)、填充材料(9)和鋼芯(10)三部分組成。由套筒和填充材料提供側向約束力,防止鋼芯屈曲,迫使鋼芯拉壓均為鋼材屈服耗能,支撐承載力不降低,如圖4所示形式,但不局限于給出形式。
BRB交叉布置形式,相對于其他常見布置,有很多優勢。第一,如果采用單斜形布置,要想達到同樣的交叉布置同樣的效果,會使BRB截面變大,與結構連接節點受力增大,對主結構影響顯著。第二,如果采用人字形布置,由于支撐與水平角度過大問題,將折減BRB的耗能作用,增加支撐尺寸,并且會對梁的連接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交叉布置有較大的優勢。
對于支撐交叉布置形式,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是正常將兩根BRB錯位布置,但是一般BRB外套筒考慮到約束比限制,外套筒尺寸比較大,并排布置會使得支撐節點受力偏心嚴重,對節點受力不利。并且,尺寸較大的套筒并排布置會因占用空間較大,導致無法滿足建筑要求而無法安裝。
第二種,兩根支撐共線布置,可參考CN201510975201《一種交叉布置防屈曲支撐、具有該支撐的建筑物及應用》,需要將其中一根支撐打斷,并且在相交節點焊接在一起,鑒于此種是適用于特殊形式BRB,是在改造傳統BRB基礎上的連接方式,普適性不強。并且,在支撐交叉部分采用固結的連接方式,在該結構受到水平荷載,發生層間剪切變形時,由于中間固結導致應力集中,支撐將受到較大非軸向力變形,而導致鋼芯屈服變形受到影響,無法達到預計減震耗能效果。
綜上,盡管支撐交叉式布置形式有很大優勢,但是基本上實際工程中較少使用BRB交叉布置,主要由以下兩個原因:
1、交叉錯位布置占用空間大,支撐節點受力偏心較為嚴重,與結構連接節點難于設計。
2、交叉共線布置,依賴于特殊BRB形式,對于通用形式BRB無法適用;盡管,采用特殊形式BRB可以交叉布置,但是,由于去共線交叉節點是固定固結節點,在結構層間剪切變形過程中,將產生較大附加應力,將會對BRB本身造成影響,使得鋼芯無法按照設計屈服耗能,影響BRB減震效果。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明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關于實現通用BRB交叉布置的連接裝置,其不僅可以使通用BRB可以交叉布置,而且占用空間更小,受力更合理。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通過在兩個交叉BRB在中間提供側向支撐的方法提高BRB面外極限失穩承載力,從而可以減小BRB在面外的尺寸(11),使得BRB交叉布置占用空間小,更方便建筑設計使用;另外,減小尺寸(11)的BRB偏心程度降低,使得BRB節點受力更為合理,利于工程人員設計節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工業大學,未經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40803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